
访省人大代表柴在军:机遇来了,春天来了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2-01-13 00:00:00
——访省人大代表、甘肃大漠紫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柴在军

2012年甘肃省“两会”期间,柴在军接受每日甘肃网采访。
“独特的气候和特色的资源可以把发展的劣势转化为优势,从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的角度来讲,甘肃的机遇来了,甘肃的春天来了”。 2012年甘肃省“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甘肃大漠紫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柴在军在接受每日甘肃记者的采访时结合自身行业的发展强调了这个观点。
和去年采访时相比较,柴在军明显有些疲惫。他说,这几天白天要开会、要参加讨论,晚上还要写很多东西,休息的时间很少。但当说起有关产业发展的话题时,这个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中年汉子又像而立之年的年轻人一样激情澎湃,他用那带着浓重方言味道的普通话和有力的手势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化肥农药的大量应用使天然食物的营养成分急剧下降,加之近年来屡屡发生的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一列食品安全事件,使消费者对健康、自然、原生态食品的追求蔚然成风,尤其对产品的原产地十分看重。甘肃的沙漠地区有充足的光照,大面积的沙性洁净土壤,河西走廊还有无污染的祁连山雪水,这不但在全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为生产有机健康食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我们按照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求,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及终端产品的研发和加工等工作做好,利用特殊地域资源和气候条件打造甘肃特色的产业品牌是完全有可能的。”
事实上,柴在军的企业早就将原来的劣势转化成了优势,现在他的企业已经站到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与之相关的产业也有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惠及了当地及周边的许多农民。“可能”在他这里已经成为了现实。
近年来,以“发展沙漠产业经济,专注黑色营养科技”为使命的大漠紫光公司,按照治沙治穷与发展产业并重的科学理念,通过大量的科研投入,已经发展成为专业从事沙漠农业研究、成果转化和特色产业培育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北方最大的沙漠农林科技示范园和全国最大的樟子松繁育基地。建成了继德国之后的全球第二条黑色酱汁加工生产线(一期),带动河西走廊干旱沙区两个县、16个乡镇农户发展黑番茄和红提葡萄产业。培育生产出黑番茄、黑加仑、黑桑葚、腊月红提葡萄、樟子松、沙地柏等600多个沙漠特色农林作物品种,其中四项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独家掌握国内黑番茄种质源技术,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第三个拥有黑番茄种质源技术及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国家。是国内第一家在沙漠上开创有机基地、生产黑色营养食品的生物科技企业, 2010年公司产品黑番茄真空冻干粉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大漠紫光”也成为全球第一个专注黑色食品营养与生命科学研究的专业化品牌。2007年初,他们在甘肃省高台、肃南2个县16个乡镇的2000多户农民中推广种植反季节红提葡萄,冬季上市每公斤能卖到60至80元,收入最好的时候每座温棚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有些农户一座棚的收入超过4万元,相当于50亩大田(种植玉米、小麦等)的收入,而每座温棚用水仅为120方左右,是小麦、玉米的1/3。2010年,在高台县的8个干旱沙区乡镇,他们示范带动了3000多户农民种植黑番茄,收入平均由种植红番茄的1200至1500元提高到4600元,部分管理较好的农户甚至达到了1万元,而且比种植小麦、玉米节水40%以上!这些成就也让国际同行们深表钦佩。2009年10月,国际著名的以色列治沙专家尼古拉奥尔洛夫斯基实地考察后说:“我为中国的同行们在开发利用荒漠土地上取得的成就而惊叹……我深信不疑,再过上10-15年,人们进入这个地区就像步入了常见的生活舒适的环境中。祝愿你们为了人民的福祉,获得更多的成功,向你们致敬,为你们的成绩而震惊!”
一系列的数据让柴在军在说起变劣势为优势的话题时显得很兴奋,他的的话题从自己的企业又转到了另外一个行业——张掖的制种业,但同样表达了发展的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的观点。他说:“世界500强的制种企业都看重甘肃张掖的制种业,一个张掖就有300多家制种企业,就是因为张掖独特的地域气候和特色的资源优势是高质量品种产生的先决条件,以我们黑番茄的千粒重为例,美国的是62,德国的是58,我们张掖的达到了96。”
让柴在军更兴奋的是来自政府的声音。2012年1月9日省长刘伟平在政府报告中强调:要更加注重开发开放,更加注重转型转移,更加注重创新创业,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壮大农林业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农民种养业增收水平,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运销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实现富民兴陇的目标。对此,柴在军说,结合自己在农业企业多年的实践和体会,这切和甘肃的实际,同时让人振奋!
于是,他用诗一样的语言、饱含深情地向记者讲了本文开头的那句话:“甘肃的机遇来了,甘肃的春天来了!”
人物介绍:
柴在军,1961年生于甘肃张掖农村,那是一块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不毛之地。创业初期做过餐饮和农产品运输,凭着精明的头脑和坚韧的毅力,在1990年代初就已经成为拥有相当积蓄的致富能人。但是艰苦环境和艰苦年代的烙印以及在父亲和科学家舅舅的影响,促使他在1994年下定决心,投身治沙事业。经过10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和当地群众一道建起和苗圃林带相连接的近10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大大减少了风沙的危害,使3万亩荒漠变绿洲。“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复退军人”、“中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甘肃省优秀全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各种荣誉纷至沓来,柴在军并没有因此而陶醉。相反,他陷入了更深的思考。
“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这是他经常说到的一句话。如何让沙产业可以保证治沙与致富双赢,生态与生计兼顾,“绿起来”与“富起来”结合又成为他更高的追求。
199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全国第一次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多采光,少用水,运用新技术可以在不毛之地进行高效益大农业生产”的理论深深植入了柴在军的脑海。他坚信沙漠不是地球的癌症,只要按照沙产业理论进行科学探索沙区一定会成为福地。为此,他在最短的时间里到全国多家农林院所及高新农业示范区登门请教、实地考察,还远赴以治沙节水享誉全球的以色列“取经”。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历时4年艰难摸索,柴在军和他的团队于2007年培育出了营养价值高,具有沙漠特色的优质有机果蔬食品——黑番茄,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曾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会特供食品。截止目前以“大漠紫光”为品牌的黑番茄,已发展成40多个系列产品。与此同时,他们打造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通过签订保底收入种植合同,免费提供搭架材料、免费提供种苗、免费技术指导、上门收购的方式,示范带动起了数千户农民种植黑番茄,沙区农民种植黑番茄每亩地收入由种植红番茄的1200-1500元提高到3700——5200元,而且比种植小麦、玉米节水4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既增收又节水这对沙漠地区的农业发展不啻为一个福音,柴在军通过近20年的努力打破了沙漠地区农业生产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