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委、法工委在武都区三家地村开展第二次“双联工作”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2-03-22 00:00:00


法工委副主任许华(中)在特困户家了解情况             王锡明摄



   两委工作人员为特困户家中发放生活用品                   王锡明摄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部署安排,3月14日至18日,法制委、法工委依照两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具体实施方案,由法工委副主任靳来舜等一行6人组成第二批工作组赴陇南市武都区汉林乡三家地村开展帮扶工作。
      一、工作情况
    (一)购买食宿用具,建立居住点。根据帮扶干部要吃住在村上的要求,第二批下乡干部一到武都,就地购买了6副单人床,6套被褥等日常生活必需用品,并协调解决了驻村干部的相对固定居住点及生活起居等问题。尽力做到便于工作又不扰民,不给当地添麻烦。
    (二)深入调研,掌握实情。一是分两次与汉林乡党委书记李旭东、三家地村支部书记李志春、村主任李永青等乡村干部就联村联户的原则、任务、方式等问题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当前春耕和长远发展涉及到的群众生活和生产情况,共商引项目、找出路、发展致富计策。二是经过协商,并核实确认了原初步拟定的51个贫困联系户,做了个别调整后在村委会布告栏中予以张榜公布,征求联村联户关系人的意见、建议。三是按要求逐户逐人填写了51份225人《甘肃省干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贫困户调查表》和《全省联村联户行动民意调查表》。四是两人一组分别看望了10户帮扶对象,掌握了李二牛、李老三等6户家人看病和李风格、尚爱爱等4户孩子上学面临的困难;为看眼病有困难的李小平的妻子,帮扶干部陈滨建议为她联系在兰的医院,解决医疗及部分药品的补助事宜。五是实地参观考察了油橄榄种植基地、鸡类养殖场、村乡路面、文化设施建设。六是为熟悉周边情况,不确定对象、不确定村舍、不让乡、村干部陪同,自主自由看望村民,做深层次访谈。
    (三)想方设法,积极有为。帮扶干部一是通过陇南市、区、民政等部门给三家地村帮扶对象筹措解决了30床新棉被;二是积极向省、市、区水利部门反映并协调解决400眼村民生活水窖建设的规范文稿和上报项目等事宜。三是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反映并争取解决建设三家地村小学后山护坡、修筑9.5公里城村公路等事宜。


    对联系户面临的困难和三家地村提出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工作组一行表示,一是向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汇报并积极协调。二是回去以后向分管领导和两委汇报。三是认真研究,提出意见、建议或具体方案,与有关部门和单位沟通协商。
    二、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干部下乡应轻车简从。干部下乡以1台车、3、4人为宜,这样,一到武都,直接吃住在村上,有条件时自己开灶,不扰民、不增添麻烦;便于沉心静气,与帮扶对象直接接触,了解实情,也比较节约。
    2、 注重尊重基层意见。乡村干部对农民和农村情况比较清楚,在扶贫、维稳、上项目、发展生产、进行宣传教育等方面也有切身体验,所以,建议帮扶干部下乡后虚心求教,尊重乡村干部和帮扶对象的看法、想法、做法,对他们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要集体讨论,认真消化、吸纳,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认真加以解决,对不同意见要及时沟通,耐心做解释、疏导工作,化解矛盾,及时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
    3、注意掌握好平衡。帮扶户不怕穷,就怕不公正。扶持发展项目也好,给钱给物也好,不能顾此失彼,因小失大,对自身无把握尤其是具体涉及钱、财、物、人等事,帮扶干部应实事求是,切忌空许诺、打包票。能办到的事做好,办不到的解释清楚,让群众理解、谅解。
    4、突出增强当地的造血功能。除了帮助联系户解决急需的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外,帮扶重点应当因地制宜,突出帮助困难户找到发展生产、走出困境的思路和办法,如发展家庭养猪、养鸡产业、毛发加工业,花椒深加工、劳务输出等,有条件并规范地帮助村上建设村办企业。这样既可发展集体经济,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5、注重发挥好工作组的自身优势。村民普遍欠缺法律知识,运用政策和法律发展生产生活的能力较弱,出门打工因法律意识和知识贫乏经常遇到告状无门,告状无据,有理吃亏的现象。法制委、法工委干部应当利用自身专长,编印党和国家有关三农政策和通俗法律读物向农民发放并解释宣传,既帮助农民提高了法律意识,又锻炼了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
    6、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要善始善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活动活动期间,帮扶干部一定要端正态度,珍惜机会,高度重视,保持热情,真正和联系的村、社、农民搞好“三同”,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亟待困难和面临的问题。干部下乡一批一批要搞好衔接,一个项目一个问题要盯紧做实,取信于民。坚决防止前紧后松,半截子工程,以实际行动为农民和农村脱贫致富做出贡献,赢得广大农民的好评,树立和维护好机关干部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