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改革要动力 靠改革破难题 省人大代表热议“改革与发展”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4-01-15 00:00:00

翻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难发现,甘肃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异常艰巨。    


“现实就是目前,甘肃经济社会正处在一个特殊阶段、一个艰难的爬坡期。必须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必须靠改革破解发展难题。”1月14日下午,在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分组审议现场,一位代表如是说。


在今年的省人代会上,无论是人大代表准备的议案建议,还是分组审议的会场,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促转型、惠民生,成为代表热议的话题。“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我省今年的重心工作任务,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简政放权 激活市场主体


翻开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我省今年的重心工作,而“改革”开篇则直指政府,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激活市场主体的抓手。


“甘肃已经到了改革的关键时期,改革的重点就是转变政府职能。”一些人大代表在审议时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将政府职能转变纳入改革命题,并位列改革工作之首,这说明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其目的就是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转到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上来。省人大代表、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等代表认为,这也是此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最大亮点。


“转变政府职能并不是新提法,实际上我们也一直在这么做。但现在看,由于社会经济规模与范围迅速扩大,政府又不断以新的方式控制起更多的社会资源。”有代表提出,政府职能尽管有所转变,但如果不能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算不得是真正的变革。


正是看到这一点,报告提出进一步简政放权。“实践表明,如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动真格,对拉动GDP是有直接效果,并且非常明显。因为,审批阻碍了资源有效配置,必然会阻碍经济增长。”省发改委主任赵春提出,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今后工作的重点,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重点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接、放、管”,接好国家部委下放的审批事项,把该放的权力放到位,把该管的管起来。严格规范审批行为,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需要保留的审批事项,要面向社会公开,规范流程、简化手续、限时办结、提高效率。


在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环节,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阐释了政府的“为”与“不为”。报告提出,要制定落实非公经济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积极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着力消除非公经济准入的各种隐性壁垒,营造促进非公经济跨越发展的良好环境。


“与全国比,我省非公经济发展仍然滞后,仍是甘肃经济发展的‘短板’,政府必须扶上马送一程。”省人大代表、甘肃圣大方舟马铃薯变性淀粉有限公司糊化车间主任田映良认为,现在是非公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省上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为非公经济发展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据了解,这方面我省已逐步推进实质性改革。比如,取消注册资本限制,改“实交制”为“认交制”;取消企业年检制,改“年检制”为“年报制”;取消执照地址限制,实行“一照多址”和“一址多照”等。同时,配套进行信用体系建设,通过社会监督,规范企业经营行为。


省人大代表、敦煌鑫龙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白丰萍告诉记者:“生产经营成本高,税费过高,融资难,招工难等问题都在制约着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报告所作的部署可以说打破了垄断门槛和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说到了我们民营企业代表的心坎里。”她说,现在农村非公经济发展活跃,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大多农村涉农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缺资金。她建议,金融部门应加大对涉农小微企业的支持,扶持其发展壮大,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事实上,近年来,我省金融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力度在不断加大。”省人大代表、甘肃银监局局长、党委书记谢凝说,我省金融扶持非公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有“两个不低于”原则:一是当年用于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信贷增速不低于全部信贷增速;二是当年用于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信贷总量不低于上一年。2013年,我省金融行业支持小微企业信贷资金增速居全国第二。今后,这“两个不低于”将继续实行,进一步支持我省小微企业做大做强。


2014年被称为国企改革“关键年”。甘肃国企改革,箭在弦上,路在何方?


报告同样给出了回答。要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强化出资人职能,积极推动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促进国有资产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进行重组整合和优化配置。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经营管理层市场化选聘力度,在规范和落实企业决策、经营、监督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民间投资主体更多地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和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国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一些企业界代表认为,以管资本为主到加强国有资产监管,这意味着政府将少管企业具体事务,转而更加关注资本的效率与回报率,而非资产规模。同时,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可以促使国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还可以将民营资本的存量调动起来,和国有资本形成国民共进、国民共赢的局面。


“可以感觉到,改革、政企关系、市场化这些抽象的词汇,现在都实实在在地落到了地上。”省人大代表、金昌市委常委、金川集团公司董事长杨志强说。


立足农改 增强县乡活力


农业是甘肃加快发展的基石。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改革,牵动全局。建设全面小康的甘肃、富裕殷实的甘肃、山川秀美的甘肃,离不开陇原乡村间汇聚起的发展能量。


对于报告中有关农村综合改革的部分,代表们认为,这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将农村改革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坚持不懈推进的决心与魄力。但是,我省绝大部分县乡属于欠发达地区,这条现代化之路怎么走?这是一个需要时时刻刻深入探索的命题,急不得、躁不得。


“以往我们说,土地活起来,农民才能富起来。但这次报告却提出不光是农村土地资源,还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劳动力资源、农村金融机制等多个方面要共同活起来。”省人大代表、定西市社科联副主席、安定区马铃薯经销协会会长刘大江认为,这种调整找准了农村改革发展的突破口,共同激活的背后,不仅是土地盘活,也是农业生产形态的盘活与创新。


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已刻不容缓。围绕这一难题,代表们展开了热烈讨论。


“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有利于扩展土地的生产经营功能,也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举措。”刘大江代表告诉记者,就陇中各县区而言,不少地方土地广沃,然而由于山大沟深的地理环境,加之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农民在土地上的投入与产出难成正比。在不改变所有权、用途和不破坏耕作层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和农民以多种方式利用集体土地参与一些项目开发,这不失为一项有益尝试,值得摸索推广。


对于经济基础本来就较为落后的农村来说,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刘大江认为,引导一些工商企业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和加工业,对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民增收来说,是一条“正道”。


“只有工商企业资本参与进来,我们的农业才可能上规模、上档次,才可能实现现代化经营。”刘大江等代表建议,政府今后应出台融资、补贴、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农村土地的开发利用力度,鼓励工商企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目前,我的感觉是工商资本参与进来的积极性并不高。毕竟农业经营面临着市场波动和自然气候双重风险,投资回报周期长,效益偏低。政府是否可以考虑给予这部分工商资本适当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