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中国梦甘肃美好新篇章——《政府工作报告》亮点扫描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4-01-14 00:00:00

核心提示


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一系列阐述,引起举国上下的强烈共鸣。奋力谱写中国梦甘肃美好新篇章,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成为陇原儿女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201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这一年,已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的甘肃,将如何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在奔向全面小康目标的征程中更加奋发有为?


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3341”项目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以及为民办10项23件民生实事……


翻阅薄薄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们能看到2014年甘肃在前行路上坚实、厚重的脚步。


亮点1: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


【报告原文】


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坚持不懈推进扶贫开发,实行精准扶贫,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40万。加快以路水电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贫困群众“换穷貌”;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扶持发展富民产业,帮助贫困群众“改穷业”;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帮助贫困群众“拔穷根”。深入推进双联行动,强化双联单位扶贫职责,实行扶贫绩效与政绩考核挂钩。


【延伸阅读】


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2012年底,我省仍有贫困人口692.2万,占农村人口的33.2%,贫困发生率位居全国第二。要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省最大的难题在农村,最难啃的“硬骨头”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形势怎么看?工作怎么干?保障怎么办?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和思考,2013年4月至5月,省级领导带队,集中两个月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扶贫开发集中调研。他们走村入户,访民生、问需求、谋对策,足迹遍布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和藏区三大集中连片区和部分“插花型”贫困片区。


2013年6月3日,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专题会,交流最近以来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调研成果,分析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明确工作重点和发力方向,研究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对策与办法。


2013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意见》,提出把58个片区县作为主战场,统筹17个插花县区,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一个核心”“两个不愁”“三个保障”“六大突破”,大力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打响甘肃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和整体战。


《意见》要求,在总体目标上,要确保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到2016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在2011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20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以上,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2013年10月18日,全省扶贫攻坚推进大会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会上强调模式zz,全省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开拓创新,强化举措、形成合力,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作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作为检验和考核干部政绩的重中之重,举全省之力、集各方之智,奋力夺取新一轮扶贫开发新胜利,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亮点2: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


【报告原文】


把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作为向西开放的重中之重,积极与国家有关部委衔接,加快制定我省实施方案。发挥通道优势、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产业特色优势,加强与中西亚国家在经济技术、教育文化医疗、商贸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努力把甘肃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


【延伸阅读】


2013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四国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宝贵的旅游资源,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它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综合交通通道为展开空间、以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为动力、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为手段、以实现快速增长和关联带动作用为目的,是中国—中亚跨国带状经济合作区。在现代交通、资讯飞速发展和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经贸各领域的发展合作,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该区域蕴藏的巨大潜力的开发。


在扩大向西开放、加强同中西亚国家的合作上,我省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能源资源、战略平台和人文渊源优势,特别是拥有丝绸之路贯穿境内1600多公里的战略通道优势,其他地区无法比拟,为我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基础。


2013年9月18日至20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嘉峪关、敦煌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欧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充分发挥好甘肃古丝绸之路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的影响,切实用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级战略平台,深度挖掘文物古迹众多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


2013年12月23日至25日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和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带状建设,抓住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机遇,把我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优势和特点搞准确、建设黄金段的基地和支点搞明白,进一步理清建设中的一些重大关系,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谋划和建设。


目前,甘肃省政府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正在联合拟定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力争在空间布局、节点城市、产业开发与合作、功能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更好地对接国家战略。


亮点3: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报告原文】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兰州、白银、金昌等城市和工矿区为重点,强化燃煤锅炉改造、工业污染治理、扬尘治理、清洁能源替代、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广应用等措施,力促城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延伸阅读】


近年来,全国各地尤其是华北地区的空气污染越来越重,雾霾天气覆盖范围之广、污染程度之高、公众关注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历史少见,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也由此促使政府、企业和公众反思环境污染,并提出解决之道。


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各界期盼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该计划被认为是我国有史以来力度最大、措施最综合、保障措施最周密、考核最为严厉的大气治理行动计划,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


《行动计划》提出,经过五年努力,要使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具体指标是: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


为实现以上目标,《行动计划》确定了十项具体措施,包括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多污染物排放,采取经济、技术、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提升燃油品质,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并及时发布空气质量监测信息等等。《行动计划》首次将细颗粒物纳入约束性指标,并将环境质量是否改善纳入官员考核体系之中。


甘肃省委、省政府在总结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2013年9月17日跟进提出了《甘肃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根据《意见》要求,我省将于2017年完成空气质量明显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和优良天数逐年升高的目标,14个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较2012年下降15%以上。


《意见》按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促进、总量减排与质量改善相同步、部门联动与协同管理相配合的原则,进一步细化了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责任,城市大气污染防治部门联动机制基本成型。《意见》共三项四十二条,每一条具体措施和要求后面均注明了负责部门和配合部门。在责任分解的基础上,将适时开展全省范围内的评估和考核,并将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未通过考核或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将由环保部门会同检察机关、组织部门进行约谈,严格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意见》将狠抓污染源头和防治薄弱环节作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的重点。重点实施以燃煤小锅炉整治、脱硫脱硝除尘改造、扬尘综合整治、燃油品质提升、清洁能源推广等为主要内容的八大重点工程,加速推进“出城入园”项目的实施。同时,《意见》提出了健全价格税收政策,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完善绿色信贷和绿色证券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等依靠市场调节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了环境经济政策。此外,《意见》出台后,省级财政大气污染治理预算资金由1.5亿元增加到3亿元,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八大重点工程给予引导性资金支持。


亮点4: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报告原文】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牢牢把握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和传承文化的原则,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


【延伸阅读】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欠发达省份,抓住用好这个重大机遇,有利于我省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加快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世界城镇化发展规律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化率达到30%到50%之间,城镇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期。2013年,我省城镇化率预计可达到40.2%,人均GDP可达到3854美元,已进入国际公认的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和关键路口。但是,我省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17个百分点,而且城镇化层次低、产业支撑薄弱、公共服务设施滞后。


针对此现状,2013年12月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和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切实把握好以人为本、优化布局和生态文明的原则,尊重规律、顺势而为、量力而行,决不能超越现实发展条件而急于求成。要立足实际、明确定位,将城镇化建设与我省地理、生态、文化、经济和发展平台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中小城镇,努力形成优势互补、布局合理、连接通畅、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格局。


会议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抓住关键。要科学有序解决落户问题,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推进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要用好市场手段,拓宽融资渠道,推进建设资金保障多元化;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镇布局形态最优化;要彰显个性、提升品位,推进城镇规划建设特色化;要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城镇管理水平科学化。


亮点5:全面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


【报告原文】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大对粮食生产和农业的支持,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民务农收入。


【延伸阅读】


2013年1月16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分析了甘肃农业农村发展迈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的新特征:一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的根本转变,但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多;二是农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跨越,但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实现了由整体脆弱到全面加强的明显进步,但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的任务艰巨;四是农村经济体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快速转轨,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障碍明显。王三运要求,要立足这一特征,大力强化措施、有效应对挑战,紧紧围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努力促进由增粮为主向增收为主转变,促进以种植业为主向以畜牧业为主转变,促进由粗放、分散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转变,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向市民转变,奋力开启我省“三农”工作的新阶段。


针对甘肃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特征,为推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上水平上层次,会上,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3年起,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全省大力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即着力打造三个国家级示范区,壮大和提升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强化五大支撑,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村长期繁荣、农民持续增收。


2014年1月10日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指出,目前,全省“三农”工作形势十分复杂。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是“四化同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短腿;农村发展依然滞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富民产业发育不足,是脱贫致富的短项。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业发展瓶颈和农村治理难题亟待破解的严峻挑战,必须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坚持稳住粮食、着眼增收、深化改革、夯实基础,深入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亮点6: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


【报告原文】


以国家批准我省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为契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延伸阅读】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处,分属长江、黄河、内陆河三大流域,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环境多样,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补给区,也是腾格里、巴丹吉林、库姆塔格等大沙漠汇合南移的阻挡区,保障着黄河、长江流域和河西走廊战略通道的生态安全。由于历史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交织影响,甘肃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全省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资源性缺水问题十分严重,导致干旱、沙尘暴、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甘肃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全国的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我省紧紧围绕国家的生态战略部署,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敦煌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一批重大水生态工程,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但总体上看,全省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根本扭转,全省每年输入江河的泥沙高达5.47亿吨,许多河流来水量大幅度减少,几大沙漠呈现出汇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快甘肃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刻不容缓。


鉴于此,2013年3月4日,在甘全国人大代表全数通过了“关于将甘肃建设成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议案,并将这个议案作为甘肃代表团集体提出的唯一一个议案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2013年1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会议指出,甘肃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要突出水资源节约集约和合理利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人口有序转移,加强生态保护建设与环境综合治理,在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构筑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


2014年十大民生实事


按照普惠制和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2014年,省政府将集中力量办好10项23件实事:


●实施城乡居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扶持1万名高校毕业生就业


●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省级补助标准;城乡低保标准提高15%;农村五保省级补助标准由年人均2000元提高到2510元;为所有特别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建成100个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00个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0万户;新建公共租赁住房8.48万套;实施棚户区改造7.95万户;实施垦区危房改造5900户


●在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改造建设316所乡镇幼儿园


●新建改建20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人均280元提高到320元


●新建100个乡镇及社区文化体育健身中心


●解决18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建设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1万公里


●实施8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实施贫困人口易地搬迁计划;实施科技惠民示范工程


●建设100个县乡农贸市场;实施县城以上零售药店便民电子查询工程


●建设全省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


已经制度化、经常化的民生实事转为正常工作,并纳入财政预算,不再列入办实事项目,但仍继续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