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我们的“任务书”(一)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4-01-16 00:00:00


省长刘伟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及全省经济工作和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更加注重激发市场活力,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更加注重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牢牢把握中央宏观政策导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求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


加大对粮食生产和农业的支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250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确保粮食自求平衡,口粮绝对安全。


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增加农民务农收入。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建设国家旱作农业示范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500万亩,推广高效节水技术1000万亩,推广良种良法,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继续扶持牛羊产业大县建设,畜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大力发展蔬菜、林果产业,壮大提升马铃薯、中药材产业,推进河西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和葡萄产业带建设,新增特色优势经济作物面积120万亩。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49.5%。


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实施东部百万亩土地整治工程,新修标准化梯田150万亩。


推进工业提质增效


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坚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1000个企业技术装备提升、主导产品升级换代、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石化新材料、生物产业等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实施30项重大示范工程和82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530亿元,增长17%。


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力度,促进资源综合利用。


改造提升高载能产业,促进钢铁、煤炭、电石等产业向下游终端产品延伸发展,推动新型铝材、精细化工等产品广泛应用,化解部分过剩产能。


强化动态监测预警,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抢抓国家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力促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加快旅游大景区规划的实施工作,推进陇东南全国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做大旅游经济总量,旅游收入增长25%以上。


建立多层级的商贸服务平台,推动区域性物流基地和跨区域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建设。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努力扩大信息消费。


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家政服务、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实施国家批准的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为实现2015年全面建成循环经济示范省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建成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兰白石化有色冶金新材料、酒嘉清洁能源及冶金有色新材料2个循环经济基地完成90%的建设任务,构建形成煤电-建材-综合利用等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5个国家试点园区完成60%以上的循环化改造任务,推进30个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抓好循环经济10大示范工程。


以企业清洁生产、系统节能改造、废弃物再生利用、服务过程清洁化等为重点,加快构建工业、农业、服务业循环型产业体系,推动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


统筹推进我省列入国家规划的10个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企业为主体,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实施“六个一百”企业技术创新培育工程,做大做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企业和产品。


继续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在有色金属新材料、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新型生物疫苗、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种业等领域攻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着力打造兰白科技创新试验区和兰州新区创新城。


支持骨干企业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发挥现有各类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


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推进股权激励试点。


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加快人才重大工程建设。


全力抓好项目建设,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加大金融支持和招商引资力度,建设一批投资额大、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项目。


精心谋划重大产业项目


积极谋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努力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合作实施一批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医药以及教育、文化旅游融合等项目。


围绕延伸产业链,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科技含量高、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好的循环经济项目。


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谋划一批新型储能、现代高载能、新能源外输项目;编制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煤炭分质转化利用项目。围绕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结合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潜力,谋划储备一批区域首位产业和富民多元产业项目。


加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开工建设高速公路600公里、二级公路800公里。


全面建成兰新第二双线甘肃段铁路,开工建设银川至西安甘肃段、宁夏干塘至武威南新增二线等铁路。


完成兰州中川机场航站楼扩建工程,开工建设陇南成州机场。


全面建成引洮一期工程,完成靖远双永供水、引洮入潭工程主体建设任务。


做好白龙江引水、引洮二期、引哈济党、引黄济临等工程前期工作。


开工建设黄河干流甘肃段防洪治理工程。


加快建设河西走廊国家级高效节水灌溉、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规模化节水示范县项目。


推动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建成兰州至天水至宝鸡750千伏输变电工程。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信息基础设施投资65亿元。


加快区域发展项目建设


推进兰白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建成酒泉风电基地二期首批300万千瓦风电项目,做好后续500万千瓦风电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河西地区7个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建设。


认真落实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加大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力度,推进正宁核桃峪、环县马福川、宁县新庄等大型煤矿建设,推动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和庆阳石化600万吨炼油升级改造项目建设。


推进陇东南4市融入关天经济区发展,加快天水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支持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提高吸引力、承载力和投资强度。


加快兰州新区建设


用足用好国家支持兰州新区开发建设的政策措施,严格执行规划,完善水电路气及信息等基础设施,加快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商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0亿元。


按照产业定位,加快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等产业园区建设,力争多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500强企业落户兰州新区。


创新合作与发展模式,加快企业“出城入园”步伐,重点推动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整体搬迁。


支持在兰州新区设立民营银行。


推动建设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


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


进出口总额增长10%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左右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以内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


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着力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


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坚持不懈推进扶贫开发,实行精准扶贫,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40万人。


换穷貌


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行政村通畅公路建设,建制村沥青(水泥)路通达率达到68%。


加快农村电网升级改造,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80%。


抓好贫困地区群众安全饮水,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5%。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五小工程”。


推动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改穷业


大力培育富民主导产业


结合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县乡村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做大做强优势种养业。


培育和引进一批带动贫困农户增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化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利益连接机制,促进贫困农户稳步增收。


做精“农家乐”、“牧家乐”、“乡村旅馆”等品牌,力争把乡村旅游业打造成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挪穷窝


加快易地扶贫搬迁步伐


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原则,把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结合起来,尊重群众意愿,采取就近搬迁、跨区域安置、县域内统一协调安置等多种模式,稳步推进移民搬迁工作。


统筹推进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培育和发展后续致富产业,确保搬迁农民享受原有惠农政策和土地财产权益、近期生活有保障、长远致富有门路。


拔穷根


实施能力素质提升工程


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


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订单培训、委托培训、创业培训、示范性培训和技能鉴定上门服务,增强就业创业能力。


创机制


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按照国家扶贫对象识别办法和标准,对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做到底数清楚、扶持精准、动态管理。


完善扶贫项目竞争立项机制,实行择优立项、以奖代补。


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开发金融产品,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利用国开行贷款,专项支持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扶贫项目建设。


深入推进双联行动,强化双联单位扶贫职责,实行扶贫绩效与政绩考核挂钩。


拓展同国家定点帮扶单位、东西扶贫协作单位、国家五大行业协会、全国工商联直属商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促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牢牢把握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和传承文化的原则,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体系,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新开工建设一批供热、供水、排水防涝项目。


建设22个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


建设24个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项目,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6%、县城达到57%以上。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科学划分城镇功能,合理布局城镇功能区,统筹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金融保险、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形成各功能区互为补充的良好空间结构。创新土地管理、使用机制,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高城镇建设用地效率。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按照全面放开县城和建制镇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要求,合理设置落户门槛,尊重群众意愿,有序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民进城落户后保留其原有土地承包权。把推进城镇化与育产业、促就业紧密结合,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关联配套和集聚发展,打造特色农业强镇、现代工业重镇、商贸集散大镇、文化旅游名镇。在15个县和30个基础条件较好的建制镇,开展统筹就医、就学、养老、低保、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保障的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


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立足省情实际,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我省“十二五”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人口转移、耕地保护等因素,高水平、高标准编制我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同时体现地域特色,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和传统建筑、人文景观、民族民俗的保护和利用,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镇文化内涵,强化对城市和县城总体规划的指导,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推进城镇管理水平科学化


维护城镇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按照规划蓝图推进城镇建设,严格执行各项建设标准和规范,确保建设质量和安全。


加强民生和公共事务管理,为市民提供优良的就医、就学、就业指导及科技文化信息等服务,创造安全和谐有序的生产生活环境,把城镇打造成安居乐业的家园。


积极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