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议:合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4-01-15 00:00:00

省“两会”期间,如何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成了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过去30多年,全省解决了25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过去一年,全省减少贫困人口140万,贫困发生率下降6.7个百分点;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全年再减少贫困人口140万……


成绩代表过去,目标指向未来!围绕加快推进扶贫开发步伐,帮助贫困群众尽快“换穷貌”“改穷业”“挪穷窝”“拔穷根”,代表、委员们集合众智,积极建言献策。


变化看得见


“危旧房改造了,道路硬化了,村民发展旅游、搞农家乐都富起来了。”说起村里这两年的变化,来自临潭县冶力关镇关街村的省人大代表杨茂生打开了话匣子。


的确,过去一年,全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1万户,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8000公里,解决22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也为富民主导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武威市大力实施高深山区农牧民“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杨得中委员说,“下山入川”工程使贫困地区农牧民彻底告别了恶劣的生存环境,从根本上解决了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增收难等问题。


的确,过去一年,全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84万户,8.89万名贫困群众挪了穷窝,既改善了生存环境,拓宽了增收渠道,又转变了思想观念,保护了生态环境。


张顺林代表说,武山县近年来大力发展蔬菜优势产业,2013年蔬菜收入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蔬菜产业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的确,过去一年,省委省政府把扶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作为实施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作为检验和考核干部政绩的重中之重,聚力基础设施建设,聚焦富民产业培育,代表、委员们认为,全省扶贫攻坚工作思路更加明晰,措施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明显,在继承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了转型升级。


民声听得见


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我省扶贫攻坚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连片特困区域多、发展难度大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致贫因素较多、返贫压力大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收入差距拉大、相对贫困凸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群众对加快扶贫攻坚步伐、改变贫困面貌还有太多期盼。


代表、委员们传民声、递民语,献良策——


王尧委员说,基础设施条件差是长期困扰庆阳扶贫攻坚的最根本问题;腾汉玮委员说,应该加大设施农业补助标准,对特色优势产业给予适当补贴,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徐冬梅委员说,扶贫开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全社会都要大力支持农村发展,政府财政支出要更多地向“三农”倾斜,公共服务要更大范围地覆盖农村。


李宏亚代表建议,对贫困地区干部给予更多的关心支持,引导鼓励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孙雪涛代表建议,要切实加大力度,下工夫实施一批交通建设、水电能源、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土地整理、危旧房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要加快推进乡村公路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农村社会事业。


希望在前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培育富民主导产业,加快易地扶贫搬迁步伐,实施能力素质提升工程,得到了代表委员的一致赞同。


樊怀玉代表说,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来说就要减少农民,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分母是农民,分子是总收入,要增加分子减少分母。对外出务工农民,各级政府要做好就地转化工作;对留下来务工的农民,要着力解决好农业生产增收增效问题,大力增加非农收入。


沙拜次力委员建议,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贫困群众人均收入突出增长,同时,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现务工人员工资性收入突出增长。


尚勋武代表说,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首先强调基础设施建设,抓住了最关键环节。我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要从社会服务公平公正的高度给予重视,加大投入,还上欠账。要从基础教育抓起,抓好职业教育,从现在开始在贫困地区着手培养未来的职业农民。要探索建立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的政策机制,促进扶贫攻坚实现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