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适应新常态 加快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各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综述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5-02-01 08:58:25
“政府工作报告符合中央部署,符合省委要求,符合省情和群众愿望。”1月28日至29日,出席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的15个代表团的人大代表们在审议刘伟平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时,踊跃发言,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过去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合力攻坚、团结奋斗,使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效益实现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得到持续改善、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报告全面深刻地总结回顾了砥砺奋进的历程。
人大代表认为,报告对今年的工作部署和安排,突出强调了重视改革深化、重视结构调整、重视短板突破、重视优势发挥、重视民生改善的导向,符合中央精神、省情实际和群众期盼,体现了适应新常态,从拼资源、拼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式增长转到依靠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创新驱动,实现集约增长,可持续发展上来。
主动适应新常态,第三产业比重10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是一个重要的拐点,标志着我省经济呈现出现代化特征
过去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一手抓“3341”项目工程建设,一手抓“1236”扶贫攻坚行动,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完成了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后的各项预期目标。
就《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代表们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政府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化解风险;在抓改革、促开放中增强活力;在惠民生、转作风中凝聚人心,统筹推进全省各项事业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运行平稳健康,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扶贫攻坚扎实推进,改善民生出现新局面,作风建设达到新水平,取得了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成效。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特别是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突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3.2∶42.8∶44,第三产业比重10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超过经济增长增幅,呈现出速度、质量、效益良性发展的好局面。
这些表述,引起了代表们的共鸣。一些代表说,过去,我省产业结构一直以重工业为主导,工业发展依赖于石化、有色、冶金、煤炭等传统产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近年来,我省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平台和1600公里丝绸之路横贯全境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2014年,我省充分挖掘第三产业增长潜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支持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5%,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3.2∶42.8∶44,第三产业比重10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是过去一年工作的最大亮点,也是新常态下一个重要的拐点,标志着我省经济呈现出现代化特征。近年来,我省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平台和1600公里丝绸之路横贯全境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2014年,我省充分挖掘第三产业增长潜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支持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5%,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3.2∶42.8∶44,第三产业比重10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是过去一年工作的最大亮点,也是新常态下一个重要的拐点,标志着我省经济呈现出现代化特征。
从《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可以看到,2014年,通过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5.65%,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6%。地方金融业也快速发展,全省金融机构全年新增贷款223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万亿元、增长25.54%,增幅位居全国第二位。省政府还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保险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进一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建成了淘宝“特色中国一甘肃馆”和线下实体馆,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增长40%。代表们认为,这意味着我省经济形态正在主动适应新常态,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对未来经济增长、就业方式等将带来深远影响。
全年支农再贷款限额居全国第三位,为小微经济体提供一种与其他客户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其在扶贫攻坚和其他方面发挥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8个贫困县为主战场,以“六大突破”为重点,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全省减少贫困人口140万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建成通建制村沥青(水泥)路1万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到70%,提高12个百分点;解决180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5%。在富民产业培育上,加快发展牛羊养殖、马铃薯、中药材、林果、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完成8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在易地扶贫搬迁上,投入资金60.6亿元,实施易地搬迁4.68万户23.34万人。
“这些数据,体现着执政为民,心系群众的情怀。”一些人大代表说,这些数字,让我们感到温暖,也是过去一年工作的一大亮点,彰显着人民政府始终心系贫困地区群众增收的问题,始终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财政金融支持上,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8.32亿元,增长41.5%。新建贫困村金融服务网点401个,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发展到3944个,面向贫困地区的小额贷款产品达到20多种,以贫困户为主要对象的“双联”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金融产品达到10种以上,贫困地区贷款余额增长25.05%。全年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223.48亿元,办理再贴现113亿元,全年支农再贷款限额居全国第三位。
“我省作为农业小省,在全年支农再贷款限额方面,却仅次于农业大省河南省和四川省,全年支农再贷款限额居全国第三位。”代表们表示,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省政府瞄准贫困村贫困人口,将扶贫攻坚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紧扣农民增收这一核心任务,调配要素,细化精准扶贫所采取的措施和决心。
审议时,有代表说,我省是第一个将普惠金融作为规划进行实施的省级行政单位,实现金融服务乡镇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6.83%。这一举措,使我省在该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有可能成为全国示范单位,其在扶贫攻坚和其他方面发挥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普惠金融指共享与普惠,旨在建立有效的、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尤其为小微经济体提供一种与其他客户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代表们希望省政府继续依法依规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完善统贷统还机制,撬动更多金融资金投入扶贫开发。
今年的部署和安排,突出强调了重视深化改革、重视调整结构、重视短板突破、重视优势发挥、重视民生改善的导向,体现了新常态的趋势性
《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和安排了今年重点抓好10个方面的工作:坚定不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审议时,代表们认为,今年的部署和安排,体现了新常态的趋势性、稳增长的必要性、调结构的紧迫性。在新常态下,我省作为欠发达省份,发展机遇远远大于挑战,特别是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向西部倾斜,支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扶贫攻坚和改善民生力度,抓住这三大机遇是今年要唱好的重头戏。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学规划和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在适宜地区加快发展,建设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提升名优特农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
就《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表述,一些人大代表在审议时说,抓好现代农业发展,要突出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进程,鼓励土地流转,通过各种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坚持不懈调整产业结构,调优面积、调优产业、调整布局、调配元素,全面深化农村农业改革,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代表们建议,要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做好实用技术推广、先进技术引进研发示范工作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搭建农业发展载体,认真抓好“十百千万”工程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帮助农户增加收入;完善资金投入使用分配方式,用好管好项目资金;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农业法治化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8个贫困县为重点,实施精准扶贫,落实项目审批到县、资金整合到县的措施,强化县一级扶贫主体责任和省市监管责任。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
这些话语,让代表们由衷地点赞。他们表示,要抓好扶贫攻坚,精准地识别对象、实施政策、安排项目,围绕“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不变频道、不改口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再用3至4年,使我省贫困面貌彻底改变。王仲毅
人大代表认为,报告对今年的工作部署和安排,突出强调了重视改革深化、重视结构调整、重视短板突破、重视优势发挥、重视民生改善的导向,符合中央精神、省情实际和群众期盼,体现了适应新常态,从拼资源、拼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式增长转到依靠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创新驱动,实现集约增长,可持续发展上来。
主动适应新常态,第三产业比重10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是一个重要的拐点,标志着我省经济呈现出现代化特征
过去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一手抓“3341”项目工程建设,一手抓“1236”扶贫攻坚行动,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完成了省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后的各项预期目标。
就《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代表们表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政府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化解风险;在抓改革、促开放中增强活力;在惠民生、转作风中凝聚人心,统筹推进全省各项事业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运行平稳健康,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扶贫攻坚扎实推进,改善民生出现新局面,作风建设达到新水平,取得了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成效。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特别是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突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3.2∶42.8∶44,第三产业比重10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超过经济增长增幅,呈现出速度、质量、效益良性发展的好局面。
这些表述,引起了代表们的共鸣。一些代表说,过去,我省产业结构一直以重工业为主导,工业发展依赖于石化、有色、冶金、煤炭等传统产业,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近年来,我省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平台和1600公里丝绸之路横贯全境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2014年,我省充分挖掘第三产业增长潜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支持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5%,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3.2∶42.8∶44,第三产业比重10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是过去一年工作的最大亮点,也是新常态下一个重要的拐点,标志着我省经济呈现出现代化特征。近年来,我省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平台和1600公里丝绸之路横贯全境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崛起。2014年,我省充分挖掘第三产业增长潜力,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支持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5%,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3.2∶42.8∶44,第三产业比重10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这是过去一年工作的最大亮点,也是新常态下一个重要的拐点,标志着我省经济呈现出现代化特征。
从《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可以看到,2014年,通过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5.65%,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6%。地方金融业也快速发展,全省金融机构全年新增贷款223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万亿元、增长25.54%,增幅位居全国第二位。省政府还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保险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进一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建成了淘宝“特色中国一甘肃馆”和线下实体馆,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增长40%。代表们认为,这意味着我省经济形态正在主动适应新常态,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对未来经济增长、就业方式等将带来深远影响。
全年支农再贷款限额居全国第三位,为小微经济体提供一种与其他客户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其在扶贫攻坚和其他方面发挥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8个贫困县为主战场,以“六大突破”为重点,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全省减少贫困人口140万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建成通建制村沥青(水泥)路1万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到70%,提高12个百分点;解决180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贫困地区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5%。在富民产业培育上,加快发展牛羊养殖、马铃薯、中药材、林果、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完成8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在易地扶贫搬迁上,投入资金60.6亿元,实施易地搬迁4.68万户23.34万人。
“这些数据,体现着执政为民,心系群众的情怀。”一些人大代表说,这些数字,让我们感到温暖,也是过去一年工作的一大亮点,彰显着人民政府始终心系贫困地区群众增收的问题,始终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财政金融支持上,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8.32亿元,增长41.5%。新建贫困村金融服务网点401个,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发展到3944个,面向贫困地区的小额贷款产品达到20多种,以贫困户为主要对象的“双联”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金融产品达到10种以上,贫困地区贷款余额增长25.05%。全年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223.48亿元,办理再贴现113亿元,全年支农再贷款限额居全国第三位。
“我省作为农业小省,在全年支农再贷款限额方面,却仅次于农业大省河南省和四川省,全年支农再贷款限额居全国第三位。”代表们表示,从这些数字中可以看出,省政府瞄准贫困村贫困人口,将扶贫攻坚与双联行动深度融合,紧扣农民增收这一核心任务,调配要素,细化精准扶贫所采取的措施和决心。
审议时,有代表说,我省是第一个将普惠金融作为规划进行实施的省级行政单位,实现金融服务乡镇全覆盖,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6.83%。这一举措,使我省在该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有可能成为全国示范单位,其在扶贫攻坚和其他方面发挥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普惠金融指共享与普惠,旨在建立有效的、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尤其为小微经济体提供一种与其他客户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代表们希望省政府继续依法依规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完善统贷统还机制,撬动更多金融资金投入扶贫开发。
今年的部署和安排,突出强调了重视深化改革、重视调整结构、重视短板突破、重视优势发挥、重视民生改善的导向,体现了新常态的趋势性
《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和安排了今年重点抓好10个方面的工作:坚定不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深入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审议时,代表们认为,今年的部署和安排,体现了新常态的趋势性、稳增长的必要性、调结构的紧迫性。在新常态下,我省作为欠发达省份,发展机遇远远大于挑战,特别是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向西部倾斜,支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扶贫攻坚和改善民生力度,抓住这三大机遇是今年要唱好的重头戏。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学规划和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在适宜地区加快发展,建设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提升名优特农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
就《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表述,一些人大代表在审议时说,抓好现代农业发展,要突出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进程,鼓励土地流转,通过各种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坚持不懈调整产业结构,调优面积、调优产业、调整布局、调配元素,全面深化农村农业改革,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代表们建议,要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做好实用技术推广、先进技术引进研发示范工作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搭建农业发展载体,认真抓好“十百千万”工程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帮助农户增加收入;完善资金投入使用分配方式,用好管好项目资金;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农业法治化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8个贫困县为重点,实施精准扶贫,落实项目审批到县、资金整合到县的措施,强化县一级扶贫主体责任和省市监管责任。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
这些话语,让代表们由衷地点赞。他们表示,要抓好扶贫攻坚,精准地识别对象、实施政策、安排项目,围绕“1236”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不变频道、不改口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再用3至4年,使我省贫困面貌彻底改变。王仲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