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十三五”规划纲要情况介绍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16-01-18 08:41:18
常文斌 摄
2016年1月17日(星期日)下午19时30分举行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十三五”规划纲要情况介绍,邀请到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周强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主持人马森: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出席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
这次记者会,主要是向大家介绍“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有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周强先生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
首先,请周强先生介绍情况。
2016年1月17日19:34:29
周强: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专题记者会!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就是审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制定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上下高度关注,这两天会议审议中,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全省“十三五”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对《规划纲要》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和宝贵建议,在此,我谨代表省发改委向社会各方面对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给予的关心帮助和长期以来对全省发展改革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规划纲要》有关情况作一介绍。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我省推进转型发展、加快扶贫攻坚、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增长方式、供需关系和治理结构深刻调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对我省而言,新常态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增速换挡。我省经济从2003年起连续11年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长,在经济发展规律、宏观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共同作用下,从2013年开始经济增速与全国同步呈现出放缓趋势,从12%以上的高速增长回落到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增速换挡调整的态势十分明晰,“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在7.5%左右。二是动力转换。投资消费结构方面,我省投资率和消费率分别由2010年的56.66%、59.53%调整为2014年的60.71%、59.03%,呈现出“均衡”拉动态势;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1%,传统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逐步下降,新旧动力正在转换。三是结构优化。全省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14.54:48.17:37.29调整为2015年的14.4:36.8:48.8,总体呈现出一产稳中略降、二产明显下降、三产快速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不断增强,非公经济占比GDP比重达45.8%,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3%,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许多积极变化。
2016年1月17日19:39:12
周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采取超常规措施对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倾斜支持,“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加快向西开放步伐,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速度加快,经济文化生态三大国家战略平台深入实施,经济转型升级产生巨大需求等政策、市场机遇多重叠加,释放了一系列发展利好政策,为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全面小康带来了新契机、增添了新动力、提供了新空间。同时,经济下行形势依然严峻,我省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原材料工业占比高,重化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交通、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的矛盾依然突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低,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对外开放程度低,市场主体发育不足,创新创业活力不强等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下大力气破解。
总体上,“十三五”我省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依据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和进入新阶段的发展任务,要积极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立足“十二五”打下的基础,抓住和用好重大战略机遇,牢固树立发展新理念,适应、引领和推动“八个转变”(即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向中高增速转变,动力源头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区位观念由偏远内陆向开放前沿转变,机遇政策由多重叠加向加速释放转变,资源开发由存量优势向集约利用转变,环境条件由基础薄弱向加快完善转变,发展层次由传统经济向新兴产业转变,整体形象由落后状态向后发优势转变),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省省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省发展任务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十三五”时期,必须全面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着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2016年1月17日19:42:12
周强: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2014年4月,我们就启动了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纲要》编制中,扎实做好规划编制基础工作,认真学习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委一系列重大工作会议精神、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文件(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十二届十四次全委会议、省委经济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等,“一带一路”、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双创”和“互联网+”、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国资国企改革、农业农村改革等方面一系列决策部署和政策部署),广泛收集有关省情研究方面的资料,做好全省“十二五”规划实施总结评估工作,完成19项课题调查研究,启动47项重点专项规划编制,认真学习思考、深化省情认识,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同步谋划建设“十三五”重大建设项目库,为《规划纲要》编制打好基础、提供支撑。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十三五”规划编制,《规划纲要》中事关全省“十三五”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重大工程举措等内容,都是省委省政府反复研究论证后决策确定的,规划编制中省人大、省政协多次给予了指导。坚持开门编规划,充分发挥好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开展了全省“十三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公开征集社会各界对全省“十三五”发展的建议(通过网络、邮件等方式征集到近150条意见建议),广泛听取省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省政府专门组建了24名省内外专家组成的咨询组,王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专题调研协商座谈会征求意见,刘省长先后主持召开5个专题座谈会听取有关企业、事业单位、专家学者、市州和县乡政府的意见建议),加强与各市州、各部门的反复对接,积极与国家“十三五”规划多次衔接。可以说,《规划纲要》编制和制定工作既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也是一个形成共识和统一思想的过程,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规划纲要》遵循中央和省委《建议》精神编制,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战略意图和部署要求,阐明了“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导向、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描绘了未来五年全省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2016年1月5日、1月8日,省政府第104次常务会议、省委第147次常委会议分别审议通过《规划纲要》,提交这次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
《规划纲要》共12篇33章95节,可以概括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导语和第1篇。导语主要说明规划编制依据、规划的定位和作用。第1篇主要是全面总结“十二五”发展成效,深入分析“十三五”发展环境、面临的机遇挑战,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第二板块:第2篇至第11篇。包括脱贫攻坚、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民主法治和社会治理等10个方面的重大任务。第三板块:即第12篇,主要是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强化政策配套和协同拉动,推动规划顺利实施。谢谢大家!
2016年1月17日19:49:04
主持人马森:下面进行记者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媒体名称。
2016年1月17日19:49:16
新华社甘肃分社记者:中央“十三五”建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规划纲要》在这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2016年1月17日19:49:40
周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规划纲要》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建议》精神,以五大发展理念为遵循,在指导思想中提出: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八个并重”(即坚持中高增速与质量效益并重,坚持精准脱贫与短板补齐并重,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坚持强省富民与绿色惠民并重,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并重,坚持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并重,坚持发展意识与安全观念并重,坚持依法治省与从严治党并重)、“六个坚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党的领导)、“五个始终不渝”(始终不渝地坚持创新发展,始终不渝地坚持协调发展,始终不渝地坚持绿色发展,始终不渝地坚持开放发展,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享发展),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十三五”时期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纲要》在10个方面的重大任务中全面体现五大发展理念,并结合我省实际作了进一步深化、细化、实化。
2016年1月17日19:51:00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记者:为确保全省“十三五”发展目标顺利实现,《规划纲要》提出了哪些重大举措?
2016年1月17日19:51:33
周强:依据省委《建议》,围绕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规划纲要》提出,着力打造“六大支撑”、实施“十大工程”。“六大支撑”既是甘肃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也是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十大工程”是补齐短板的着力重点,也是“十三五”和更长一个时期我省发展的重大任务。
一是着力打造“六大支撑”。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和后发优势,以战略平台和重大举措为抓手,着力打造转型升级大环境、向西开放大门户、物流集散大枢纽、清洁能源大基地、文明传承大平台、生态安全大屏障“六大支撑”,牵引和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着重实施“十大工程”。坚持项目带动,实施脱贫攻坚、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教育优先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平安甘肃”等十大工程。
2016年1月17日19:54:28
《中国经济时报》甘肃站记者:围绕脱贫攻坚,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确定了哪些目标?
2016年1月17日19:54:45
周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必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到2020年要实现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整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按照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把脱贫攻坚作为我省“十三五”期间的“一号工程”,把补齐短板作为我省“十三五”期间的着力重点。综合考虑“十三五”发展环境、发展基础、主要任务和增长潜力,今后五年,突出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短板,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预期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超过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达到37000元左右。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投资结构和效益进一步优化提高。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0%和38%以上。
脱贫攻坚。2020年,现行标准下317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整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实现贫困村户户通照明电和动力电全覆盖,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宽带信息网络基本覆盖,基本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实现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贫困县(市、区)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毕业生接受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40%。
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力争达到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双双达到5%。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年均增长7.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000元和10000元),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0万人以上,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结构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岁。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5%、95%、95%、40%,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2年。
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森林蓄积量达到2.62亿立方米以上,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
基础设施建设。全省骨干公路网全部建成,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0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73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建成铁路340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超过7200公里,贯穿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高速铁路基本建成,实现14个市州全部通铁路和民航全覆盖。新增水资源配置能力5.4亿立方米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突破500万户。
2016年1月17日20:01:50
《中国县域经济报》甘肃站记者:全省“十三五”发展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围绕推进落实这些目标任务,《规划纲要》提出了哪些保障措施?
2016年1月17日20:02:15
周强: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改进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双联”行动和先锋引领行动,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更好地带领群众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传播正能量。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3783”主体责任体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围绕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规划纲要》提出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非公经济、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等改革举措,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财税、金融、投融资等基础性制度改革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三是健全民主法治。《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法治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营造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环境。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以兰州石化搬迁改造为重点,实施危险化学品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安全环保搬迁工程,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创造生产安全、生活安稳、社会安定的公共安全环境。
四是强化规划实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加强财政、产业等政策配套和统筹协调,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积极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强化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作用,发挥重大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在脱贫攻坚、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发扬甘肃精神,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2016年1月17日20:04:58
《经济日报》甘肃站记者:您刚才谈到的“六大支撑、十大工程”这些重大举措,请问如何落实?
2016年1月17日20:05:04
周强:您提到的如何落实,也正是《规划纲要》注重突出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规划纲要》的研究和编制中,着重把握和突出了《规划纲要》的科学性、指导性、方向性、支撑性、操作性:一是突出对“十三五”期间全省各领域、行业发展的指导性、方向性,在产业转型升级、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区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等方面明确了思路、导向和重点。二是突出《规划纲要》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围绕“六大支撑”,着眼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突出矛盾,及早着手谋划了(白龙江引水、向西张掖三四线和向东定西至平凉至庆阳客运专线等东西千里大通道、大兰州城际快速路网、兰州中欧货运班列编组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兰州敦煌嘉峪关三大空港、兰州武威天水三大陆港)等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建立了全省“十三五”规划重大建设(动态)项目库,谋划了7大类、136个子项、6.1万多个项目,投资总额8.44万亿元,这是《规划纲要》的最大亮点。三是突出发挥优势,提出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基地、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富民产业等重大战略性任务。四是突出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培育发展公共安全产业,创造生产安全、生活安稳、社会安定的公共安全环境。五是在重大举措和任务的落实上,《规划纲要》谋划了一些抓手和平台,下一步还要配套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更好地推进规划落地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一)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提出,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业创新平台、创业创新示范园、科技创新园建设和农村创业富民、信息惠民新业态培育发展等陇原“双创”五大专项行动,创建1-2个国家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2个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10个省级“双创”示范县(区、市),建设10个国家级农民工返乡人员创业试点县(区)。
(二)围绕“十三五”时期产业转型升级这一关键任务和核心问题,《规划纲要》提出,以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为着力点,以结构调整和振兴实体经济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存量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引领增量高端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建立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一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强化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和支撑作用,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改革重组,增强产业分工协作和配套能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从半成品向产成品转化,从粗放低效向优质高效提升,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从短链向全链循环发展,改变以“原”字号和“初”字号为主的产品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重塑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煤电化冶循环发展、新能源与现代高载能耦合发展,加快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煤炭电力、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加大技术和产品创新,加快产品结构升级换代,建设石化、有色金属新材料、优质钢材生产加工、农产品生产加工、煤炭清洁利用转化和先进装备制造业6大产业基地,打造石油化工新材料、有色冶金精深加工、煤电化等8大产业链。二要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引领发展的要求,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公共安全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提高创新能力,培育骨干企业,开展优势产业链培育行动,培育发展100户骨干企业,打造50条百亿元产业链,引领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培育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三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支撑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养老及保健养生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发挥我省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进以中藏医药为特色的养老及保健养生服务业发展。以国家养老健康试点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实施养老床位和健康服务产业行动计划,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建设养老基地,加快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四要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业。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坚持保护祖业、推动事业、发展产业并举,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民族、自然等资源,大力发展古色、绿色、红色、特色等彩色旅游产业,强化基础设施和旅游业配套功能,重点旅游景区道路与干线公路实现联网,5A级旅游景区高速公路连通,4A级旅游景区按一级公路规划布线,优化旅游环境,打响“精品丝路·绚丽甘肃”旅游品牌,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
(三)围绕发挥资源优势,《规划纲要》提出,一要发挥我省光热资源丰富、土壤无污染等独特优势,围绕绿色化引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效益化提升,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农产品开发认证,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有竞争力的绿色品牌,2020年特色优势产业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6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产量比重达到60%,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二要发挥我省中药材资源丰富优势,做大做强陇药产业,加快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推进中药材生产标准化、中药加工制造现代化、中药仓储交易信息化,加快培育现代中医药大品种,发展中药配方颗粒、保健品和提取物生产,实施当归等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构建完整的种植、加工、储藏、交易、研发、检测产业体系,推动中医药产品国际注册认证及推广应用。三要凭借丰富的风光电和核能资源,围绕稳增煤炭、稳增油气、稳增风光,强化能源消纳、转化利用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电力外送的思路,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以河西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和陇东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电价市场化形成机制,稳步推进电力直接交易,开展风光电等新能源直购交易试点,发展煤电联营,提升省内电力消纳水平。加强储能技术跟踪研究,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建设河西第二条电力外送通道、陇东电力外送通道和区域电网。建设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打造国家核燃料循环基地。发展生物质燃料产业,实施新能源供暖工程,加大风光储联合示范工程和电动汽车推广力度,推动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打造清洁能源大基地。
(四)围绕消除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保障能力,《规划纲要》提出,一是针对交通设施制约问题,全力实施好“6873”交通突破行动,突出大交通思路,推进东西千里大通道和大兰州城际综合快速路网等战略工程,谋划实施一批公路、铁路、航空等方面的重大项目。二是针对水利设施落后问题,全力实施好“6363”水利保障行动,加快引洮供水二期、兰州水源地工程建设,实施白龙江引水、马莲河水利枢纽、引哈济党、引大济西等重大水利工程。三是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兰州新区等大数据产业园和云计算数据中心,支持甘肃广电“云上陇原·智慧甘肃”云平台发展,实施“宽带乡村”和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
(五)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拓展区域发展空间,《规划纲要》提出,一是推进新型城镇进程。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聚焦规划设计推动科学发展,聚焦空间利用推动集约发展,聚焦承载能力推动融合发展,聚焦宜居宜业推动和谐发展,聚焦城市管理推动创新发展,聚焦包容共享推动统筹发展,做大中心城市,做强以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做特小城镇,争取国家支持兰州-西宁城市群、关中-天水城市群建设,加快实施《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构建“一群两带多组团”城镇化发展格局(一群指以兰白都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两带指河西走廊城市带、陇东陇南城市带,多组团指兰白、酒嘉、张掖、金武、天水、平庆等城市组团)。二是加快城镇“两供两处一轨一廊一市一场”(供水、供热/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轨道交通,综合管廊,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城市停车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开展村邮站建设,培育形成投资消费新的增长点。三是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基建投资安排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三挂钩”机制,落实农民户籍变动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三脱钩”要求。四是促进区域联动协调发展。推动大兰州经济区(兰州、白银、定西、临夏、甘南)率先突破发展,促进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着力打造大兰州、大窗口、大商贸、大枢纽、大产业,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总部中心、铁陆航多式联运中心、东西方文化和民族文化交流人才培训中心、国际消费(高端消费回流)中心,使其成为向东承接产业转移、向西扩大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我国版图中轴线以西最大城市群,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区域竞争。加快河西走廊经济区组团联盟发展,促进陇东南经济区整合协同发展,形成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增长极。支持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建设“两个共同”(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区。
(六)围绕构筑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十三五”时期基本建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一是全面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构建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加快实施“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规划、定西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进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二是坚持把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三是实施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推动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
(七)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规划纲要》提出,着力实施“13685”开放发展战略,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落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一是举全省之力,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强化配套设施,加快交通、城市等基础设施和会展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向西开放和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二是建设兰州国际港务区、兰州中欧货运班列编组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兰州敦煌嘉峪关三大空港、兰州武威天水三大陆港,打造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综合经济走廊和物流集散大枢纽,争取建设中国(兰州)自由贸易园区。三是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我省《关于建立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委省协同机制的合作框架协议》,重点推进白银公司与哈萨克斯坦矿业集团建设30万吨铜冶炼、酒钢集团与印尼、俄铝合建铝土矿和氧化铝、金川公司巴基斯坦雷克迪克铜矿等一批国际产能合作项目,推动绿色清真产业产品加工出口和物流保税区建设,扩大面向亚非相关国家绿色清真产品出口。借助新疆霍尔果斯、喀什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设立甘肃特色商品和绿色清真食品展示窗口,联通中西亚和中巴经济走廊,推进我省出口基地和窗口建设。
(八)围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建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兰州新区职教园区为重点,打造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集聚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上升通道,优化整合资源,重点办好30-40所国家、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做大做强一批特色优势学校以及特色专业,依托企业、高校和职教集团,建立20个左右开放式综合性共享型实训基地。二是建设“健康甘肃”。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和分级诊疗,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标准化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覆盖。三是强化社会保障。以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目标,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和供应、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社保资金筹资机制,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
2016年1月17日20:34:13
《香港商报》甘肃站记者:前面您一直在解读“十三五”规划的内容,那我想问一下“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016年1月17日20:34:42
周强:“十二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抢抓发展机遇,在顶层设计上科学谋划,在攻坚克难上勇于担当,在补齐短板上主动作为,在干事创业上凝心聚力,谱写了甘肃发展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陇原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历史上经济总量扩张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省委《建议》和《规划纲要》把“十二五”发展成就概括为“七个重大”,这“七个重大”的总结实事求是、客观实在、精准到位。“七个重大”就是:
一是综合实力实现重大跨越。预计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79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100元(超过4000美元),迈入了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9%,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万亿元。财政收支实现双翻番,分别达到743.9亿元和2964.6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63万亿元和1.37万亿元。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总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3%,年均提高1.38个百分点。
二是扶贫攻坚取得重大突破。深入实施“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和“1+17”精准脱贫行动,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全省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842万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317万人,五年减少贫困人口52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40.5%下降到2015年的15%,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599元增加到2015年的5436元,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子。
三是结构调整出现重大转变。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以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目标如期实现,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全省风电、光电装机达到1252万千瓦和61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2位和第1位。生物医药和文化产业年均分别增长20%左右和25.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2.1%。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4.4∶36.8∶48.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3%。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实现。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的45.8%。
四是战略平台发挥重大作用。立足国家对甘肃的战略定位,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主动作为,围绕转型开放开发,打造以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突出生态战略地位,打造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谋划实施了一大批重大项目。经济、文化、生态三大战略平台加快建设和“3341”项目工程全面推进,不仅对即期增长也对长远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牵引和支撑作用。
五是基础设施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全省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4.01万公里,比2010年新增2.12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00公里,实现省际主要通道和市州所在地通高速公路、县城通二级以上公路,所有乡镇和82%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第一条高铁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建成运营,西平、天平铁路以及兰州北编组站、兰州西客站等建成投运,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334公里,总运营里程达到4245公里。金昌、张掖、夏河支线机场建成通航,中川二期、庆阳等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全省通航机场达到8个,年客运量突破900万人次。引洮一期、靖远双永供水、引洮入潭等工程建成通水,引洮二期、黄河甘肃段防洪工程开工建设。
六是人民生活得到重大改善。着力抓好“十大民生工程”,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77%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3000元和6900元,年均增长11.4%和13.2%,高于经济增速。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96.7万人,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实现全覆盖,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比2010年提高86.3%、186.4%,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以上,城市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施。社会救助和福利体系更加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81.87万套(户),改造农村危房95万户。“两基”攻坚目标圆满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部免除学费。兰州等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七是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等取得新进展,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042项,削减幅度达到90%以上,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农业和农村改革、民生事业领域改革稳步推进。与33个国家建立52对国际友好城市,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金昌海关正式开关,兰州、敦煌航空口岸对外开放,开通16条国际和地区航线,“天马号”、“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
回顾五年的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积极开拓进取,不断探索和创新发展思路,始终坚持不断深化省情认识,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坚持抢抓机遇谋发展,发展的路径更加明确;坚持统筹兼顾和重点突破,区域特色化格局正在形成;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任务,富民强省的发展目标更加坚定;坚持改革开放促发展,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成为全省人民加快发展的广泛共识和行动指南。
2016年1月17日20:41:00
主持人马森:记者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2016年1月17日20:41:08
主持人马森: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出席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
这次记者会,主要是向大家介绍“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有关情况。今天我们邀请到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周强先生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
首先,请周强先生介绍情况。
2016年1月17日19:34:29
周强: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很高兴出席今天的专题记者会!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就是审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制定工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上下高度关注,这两天会议审议中,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全省“十三五”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对《规划纲要》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和宝贵建议,在此,我谨代表省发改委向社会各方面对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给予的关心帮助和长期以来对全省发展改革工作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规划纲要》有关情况作一介绍。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我省推进转型发展、加快扶贫攻坚、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时期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增长方式、供需关系和治理结构深刻调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对我省而言,新常态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增速换挡。我省经济从2003年起连续11年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长,在经济发展规律、宏观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共同作用下,从2013年开始经济增速与全国同步呈现出放缓趋势,从12%以上的高速增长回落到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增速换挡调整的态势十分明晰,“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在7.5%左右。二是动力转换。投资消费结构方面,我省投资率和消费率分别由2010年的56.66%、59.53%调整为2014年的60.71%、59.03%,呈现出“均衡”拉动态势;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1%,传统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逐步下降,新旧动力正在转换。三是结构优化。全省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14.54:48.17:37.29调整为2015年的14.4:36.8:48.8,总体呈现出一产稳中略降、二产明显下降、三产快速上升的趋势;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不断增强,非公经济占比GDP比重达45.8%,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3%,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许多积极变化。
2016年1月17日19:39:12
周强: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采取超常规措施对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倾斜支持,“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加快向西开放步伐,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速度加快,经济文化生态三大国家战略平台深入实施,经济转型升级产生巨大需求等政策、市场机遇多重叠加,释放了一系列发展利好政策,为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全面小康带来了新契机、增添了新动力、提供了新空间。同时,经济下行形势依然严峻,我省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原材料工业占比高,重化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交通、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滞后的矛盾依然突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低,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对外开放程度低,市场主体发育不足,创新创业活力不强等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下大力气破解。
总体上,“十三五”我省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依据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和进入新阶段的发展任务,要积极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立足“十二五”打下的基础,抓住和用好重大战略机遇,牢固树立发展新理念,适应、引领和推动“八个转变”(即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向中高增速转变,动力源头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区位观念由偏远内陆向开放前沿转变,机遇政策由多重叠加向加速释放转变,资源开发由存量优势向集约利用转变,环境条件由基础薄弱向加快完善转变,发展层次由传统经济向新兴产业转变,整体形象由落后状态向后发优势转变),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省省情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省发展任务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十三五”时期,必须全面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抢抓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着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2016年1月17日19:42:12
周强:根据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2014年4月,我们就启动了全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纲要》编制中,扎实做好规划编制基础工作,认真学习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和省委一系列重大工作会议精神、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文件(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十二届十四次全委会议、省委经济工作暨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等,“一带一路”、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双创”和“互联网+”、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国资国企改革、农业农村改革等方面一系列决策部署和政策部署),广泛收集有关省情研究方面的资料,做好全省“十二五”规划实施总结评估工作,完成19项课题调查研究,启动47项重点专项规划编制,认真学习思考、深化省情认识,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同步谋划建设“十三五”重大建设项目库,为《规划纲要》编制打好基础、提供支撑。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十三五”规划编制,《规划纲要》中事关全省“十三五”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重大工程举措等内容,都是省委省政府反复研究论证后决策确定的,规划编制中省人大、省政协多次给予了指导。坚持开门编规划,充分发挥好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开展了全省“十三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公开征集社会各界对全省“十三五”发展的建议(通过网络、邮件等方式征集到近150条意见建议),广泛听取省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省政府专门组建了24名省内外专家组成的咨询组,王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专题调研协商座谈会征求意见,刘省长先后主持召开5个专题座谈会听取有关企业、事业单位、专家学者、市州和县乡政府的意见建议),加强与各市州、各部门的反复对接,积极与国家“十三五”规划多次衔接。可以说,《规划纲要》编制和制定工作既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也是一个形成共识和统一思想的过程,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规划纲要》遵循中央和省委《建议》精神编制,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战略意图和部署要求,阐明了“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导向、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描绘了未来五年全省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2016年1月5日、1月8日,省政府第104次常务会议、省委第147次常委会议分别审议通过《规划纲要》,提交这次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
《规划纲要》共12篇33章95节,可以概括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导语和第1篇。导语主要说明规划编制依据、规划的定位和作用。第1篇主要是全面总结“十二五”发展成效,深入分析“十三五”发展环境、面临的机遇挑战,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第二板块:第2篇至第11篇。包括脱贫攻坚、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民主法治和社会治理等10个方面的重大任务。第三板块:即第12篇,主要是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强化政策配套和协同拉动,推动规划顺利实施。谢谢大家!
2016年1月17日19:49:04
主持人马森:下面进行记者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媒体名称。
2016年1月17日19:49:16
新华社甘肃分社记者:中央“十三五”建议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规划纲要》在这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2016年1月17日19:49:40
周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规划纲要》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建议》精神,以五大发展理念为遵循,在指导思想中提出: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八个并重”(即坚持中高增速与质量效益并重,坚持精准脱贫与短板补齐并重,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坚持强省富民与绿色惠民并重,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并重,坚持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并重,坚持发展意识与安全观念并重,坚持依法治省与从严治党并重)、“六个坚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科学发展、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党的领导)、“五个始终不渝”(始终不渝地坚持创新发展,始终不渝地坚持协调发展,始终不渝地坚持绿色发展,始终不渝地坚持开放发展,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享发展),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十三五”时期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努力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纲要》在10个方面的重大任务中全面体现五大发展理念,并结合我省实际作了进一步深化、细化、实化。
2016年1月17日19:51:00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记者:为确保全省“十三五”发展目标顺利实现,《规划纲要》提出了哪些重大举措?
2016年1月17日19:51:33
周强:依据省委《建议》,围绕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规划纲要》提出,着力打造“六大支撑”、实施“十大工程”。“六大支撑”既是甘肃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也是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十大工程”是补齐短板的着力重点,也是“十三五”和更长一个时期我省发展的重大任务。
一是着力打造“六大支撑”。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和后发优势,以战略平台和重大举措为抓手,着力打造转型升级大环境、向西开放大门户、物流集散大枢纽、清洁能源大基地、文明传承大平台、生态安全大屏障“六大支撑”,牵引和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着重实施“十大工程”。坚持项目带动,实施脱贫攻坚、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教育优先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平安甘肃”等十大工程。
2016年1月17日19:54:28
《中国经济时报》甘肃站记者:围绕脱贫攻坚,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确定了哪些目标?
2016年1月17日19:54:45
周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必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到2020年要实现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整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按照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把脱贫攻坚作为我省“十三五”期间的“一号工程”,把补齐短板作为我省“十三五”期间的着力重点。综合考虑“十三五”发展环境、发展基础、主要任务和增长潜力,今后五年,突出补齐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短板,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预期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超过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达到37000元左右。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投资结构和效益进一步优化提高。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0%和38%以上。
脱贫攻坚。2020年,现行标准下317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整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实现贫困村户户通照明电和动力电全覆盖,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宽带信息网络基本覆盖,基本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实现有需求的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贫困县(市、区)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家庭毕业生接受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40%。
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6%,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7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力争达到2%,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双双达到5%。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年均增长7.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000元和10000元),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0万人以上,就业比较充分。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设施齐备、结构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岁。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5%、95%、95%、40%,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2年。
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森林覆盖率达到12.58%,森林蓄积量达到2.62亿立方米以上,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内。
基础设施建设。全省骨干公路网全部建成,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0万公里以上,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73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建成铁路3400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超过7200公里,贯穿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的高速铁路基本建成,实现14个市州全部通铁路和民航全覆盖。新增水资源配置能力5.4亿立方米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突破500万户。
2016年1月17日20:01:50
《中国县域经济报》甘肃站记者:全省“十三五”发展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围绕推进落实这些目标任务,《规划纲要》提出了哪些保障措施?
2016年1月17日20:02:15
周强: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改进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双联”行动和先锋引领行动,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更好地带领群众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传播正能量。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3783”主体责任体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政治生态。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围绕中央和省委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规划纲要》提出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非公经济、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等改革举措,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财税、金融、投融资等基础性制度改革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三是健全民主法治。《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法治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营造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环境。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以兰州石化搬迁改造为重点,实施危险化学品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安全环保搬迁工程,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创造生产安全、生活安稳、社会安定的公共安全环境。
四是强化规划实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加强财政、产业等政策配套和统筹协调,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积极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强化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作用,发挥重大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在脱贫攻坚、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发扬甘肃精神,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2016年1月17日20:04:58
《经济日报》甘肃站记者:您刚才谈到的“六大支撑、十大工程”这些重大举措,请问如何落实?
2016年1月17日20:05:04
周强:您提到的如何落实,也正是《规划纲要》注重突出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我们在《规划纲要》的研究和编制中,着重把握和突出了《规划纲要》的科学性、指导性、方向性、支撑性、操作性:一是突出对“十三五”期间全省各领域、行业发展的指导性、方向性,在产业转型升级、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区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文化建设等方面明确了思路、导向和重点。二是突出《规划纲要》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围绕“六大支撑”,着眼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突出矛盾,及早着手谋划了(白龙江引水、向西张掖三四线和向东定西至平凉至庆阳客运专线等东西千里大通道、大兰州城际快速路网、兰州中欧货运班列编组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兰州敦煌嘉峪关三大空港、兰州武威天水三大陆港)等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建立了全省“十三五”规划重大建设(动态)项目库,谋划了7大类、136个子项、6.1万多个项目,投资总额8.44万亿元,这是《规划纲要》的最大亮点。三是突出发挥优势,提出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基地、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富民产业等重大战略性任务。四是突出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培育发展公共安全产业,创造生产安全、生活安稳、社会安定的公共安全环境。五是在重大举措和任务的落实上,《规划纲要》谋划了一些抓手和平台,下一步还要配套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更好地推进规划落地实施,达到预期效果。
(一)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提出,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业创新平台、创业创新示范园、科技创新园建设和农村创业富民、信息惠民新业态培育发展等陇原“双创”五大专项行动,创建1-2个国家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2个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10个省级“双创”示范县(区、市),建设10个国家级农民工返乡人员创业试点县(区)。
(二)围绕“十三五”时期产业转型升级这一关键任务和核心问题,《规划纲要》提出,以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为着力点,以结构调整和振兴实体经济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存量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引领增量高端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建立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一要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强化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和支撑作用,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改革重组,增强产业分工协作和配套能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从半成品向产成品转化,从粗放低效向优质高效提升,从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从短链向全链循环发展,改变以“原”字号和“初”字号为主的产品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重塑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煤电化冶循环发展、新能源与现代高载能耦合发展,加快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煤炭电力、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加大技术和产品创新,加快产品结构升级换代,建设石化、有色金属新材料、优质钢材生产加工、农产品生产加工、煤炭清洁利用转化和先进装备制造业6大产业基地,打造石油化工新材料、有色冶金精深加工、煤电化等8大产业链。二要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引领发展的要求,以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和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型煤化工、现代服务业、公共安全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提高创新能力,培育骨干企业,开展优势产业链培育行动,培育发展100户骨干企业,打造50条百亿元产业链,引领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培育一批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三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支撑和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养老及保健养生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发挥我省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进以中藏医药为特色的养老及保健养生服务业发展。以国家养老健康试点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实施养老床位和健康服务产业行动计划,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建设养老基地,加快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四要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业。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坚持保护祖业、推动事业、发展产业并举,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民族、自然等资源,大力发展古色、绿色、红色、特色等彩色旅游产业,强化基础设施和旅游业配套功能,重点旅游景区道路与干线公路实现联网,5A级旅游景区高速公路连通,4A级旅游景区按一级公路规划布线,优化旅游环境,打响“精品丝路·绚丽甘肃”旅游品牌,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富民产业和支柱产业。
(三)围绕发挥资源优势,《规划纲要》提出,一要发挥我省光热资源丰富、土壤无污染等独特优势,围绕绿色化引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效益化提升,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农产品开发认证,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有竞争力的绿色品牌,2020年特色优势产业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60%,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产量比重达到60%,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地域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二要发挥我省中药材资源丰富优势,做大做强陇药产业,加快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推进中药材生产标准化、中药加工制造现代化、中药仓储交易信息化,加快培育现代中医药大品种,发展中药配方颗粒、保健品和提取物生产,实施当归等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构建完整的种植、加工、储藏、交易、研发、检测产业体系,推动中医药产品国际注册认证及推广应用。三要凭借丰富的风光电和核能资源,围绕稳增煤炭、稳增油气、稳增风光,强化能源消纳、转化利用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电力外送的思路,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以河西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和陇东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电价市场化形成机制,稳步推进电力直接交易,开展风光电等新能源直购交易试点,发展煤电联营,提升省内电力消纳水平。加强储能技术跟踪研究,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加快建设河西第二条电力外送通道、陇东电力外送通道和区域电网。建设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打造国家核燃料循环基地。发展生物质燃料产业,实施新能源供暖工程,加大风光储联合示范工程和电动汽车推广力度,推动能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打造清洁能源大基地。
(四)围绕消除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保障能力,《规划纲要》提出,一是针对交通设施制约问题,全力实施好“6873”交通突破行动,突出大交通思路,推进东西千里大通道和大兰州城际综合快速路网等战略工程,谋划实施一批公路、铁路、航空等方面的重大项目。二是针对水利设施落后问题,全力实施好“6363”水利保障行动,加快引洮供水二期、兰州水源地工程建设,实施白龙江引水、马莲河水利枢纽、引哈济党、引大济西等重大水利工程。三是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兰州新区等大数据产业园和云计算数据中心,支持甘肃广电“云上陇原·智慧甘肃”云平台发展,实施“宽带乡村”和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建设。
(五)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拓展区域发展空间,《规划纲要》提出,一是推进新型城镇进程。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聚焦规划设计推动科学发展,聚焦空间利用推动集约发展,聚焦承载能力推动融合发展,聚焦宜居宜业推动和谐发展,聚焦城市管理推动创新发展,聚焦包容共享推动统筹发展,做大中心城市,做强以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做特小城镇,争取国家支持兰州-西宁城市群、关中-天水城市群建设,加快实施《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构建“一群两带多组团”城镇化发展格局(一群指以兰白都市圈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两带指河西走廊城市带、陇东陇南城市带,多组团指兰白、酒嘉、张掖、金武、天水、平庆等城市组团)。二是加快城镇“两供两处一轨一廊一市一场”(供水、供热/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轨道交通,综合管廊,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城市停车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开展村邮站建设,培育形成投资消费新的增长点。三是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基建投资安排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三挂钩”机制,落实农民户籍变动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三脱钩”要求。四是促进区域联动协调发展。推动大兰州经济区(兰州、白银、定西、临夏、甘南)率先突破发展,促进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着力打造大兰州、大窗口、大商贸、大枢纽、大产业,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总部中心、铁陆航多式联运中心、东西方文化和民族文化交流人才培训中心、国际消费(高端消费回流)中心,使其成为向东承接产业转移、向西扩大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和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我国版图中轴线以西最大城市群,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区域竞争。加快河西走廊经济区组团联盟发展,促进陇东南经济区整合协同发展,形成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增长极。支持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建设“两个共同”(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区。
(六)围绕构筑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绿色富省、绿色惠民,“十三五”时期基本建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一是全面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构建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加快实施“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规划、定西渭河源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进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二是坚持把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开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三是实施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行动计划,推动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建设。
(七)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规划纲要》提出,着力实施“13685”开放发展战略,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落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一是举全省之力,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强化配套设施,加快交通、城市等基础设施和会展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打造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向西开放和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二是建设兰州国际港务区、兰州中欧货运班列编组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兰州敦煌嘉峪关三大空港、兰州武威天水三大陆港,打造服务全国、面向“一带一路”的综合经济走廊和物流集散大枢纽,争取建设中国(兰州)自由贸易园区。三是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我省《关于建立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委省协同机制的合作框架协议》,重点推进白银公司与哈萨克斯坦矿业集团建设30万吨铜冶炼、酒钢集团与印尼、俄铝合建铝土矿和氧化铝、金川公司巴基斯坦雷克迪克铜矿等一批国际产能合作项目,推动绿色清真产业产品加工出口和物流保税区建设,扩大面向亚非相关国家绿色清真产品出口。借助新疆霍尔果斯、喀什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设立甘肃特色商品和绿色清真食品展示窗口,联通中西亚和中巴经济走廊,推进我省出口基地和窗口建设。
(八)围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建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兰州新区职教园区为重点,打造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集聚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上升通道,优化整合资源,重点办好30-40所国家、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做大做强一批特色优势学校以及特色专业,依托企业、高校和职教集团,建立20个左右开放式综合性共享型实训基地。二是建设“健康甘肃”。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和分级诊疗,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标准化建设,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覆盖。三是强化社会保障。以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目标,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和供应、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社保资金筹资机制,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
2016年1月17日20:34:13
《香港商报》甘肃站记者:前面您一直在解读“十三五”规划的内容,那我想问一下“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016年1月17日20:34:42
周强:“十二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抢抓发展机遇,在顶层设计上科学谋划,在攻坚克难上勇于担当,在补齐短板上主动作为,在干事创业上凝心聚力,谱写了甘肃发展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陇原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历史上经济总量扩张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省委《建议》和《规划纲要》把“十二五”发展成就概括为“七个重大”,这“七个重大”的总结实事求是、客观实在、精准到位。“七个重大”就是:
一是综合实力实现重大跨越。预计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79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6100元(超过4000美元),迈入了工业化加速发展的中期阶段。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9%,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万亿元。财政收支实现双翻番,分别达到743.9亿元和2964.6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63万亿元和1.37万亿元。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总产量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3%,年均提高1.38个百分点。
二是扶贫攻坚取得重大突破。深入实施“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和“1+17”精准脱贫行动,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全省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842万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317万人,五年减少贫困人口52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40.5%下降到2015年的15%,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599元增加到2015年的5436元,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子。
三是结构调整出现重大转变。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攻坚战,以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旅游为重点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目标如期实现,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全省风电、光电装机达到1252万千瓦和61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2位和第1位。生物医药和文化产业年均分别增长20%左右和25.9%,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2.1%。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4.4∶36.8∶48.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3%。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实现。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的45.8%。
四是战略平台发挥重大作用。立足国家对甘肃的战略定位,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主动作为,围绕转型开放开发,打造以兰州新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突出生态战略地位,打造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谋划实施了一大批重大项目。经济、文化、生态三大战略平台加快建设和“3341”项目工程全面推进,不仅对即期增长也对长远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牵引和支撑作用。
五是基础设施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全省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4.01万公里,比2010年新增2.12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00公里,实现省际主要通道和市州所在地通高速公路、县城通二级以上公路,所有乡镇和82%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第一条高铁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建成运营,西平、天平铁路以及兰州北编组站、兰州西客站等建成投运,新增铁路运营里程1334公里,总运营里程达到4245公里。金昌、张掖、夏河支线机场建成通航,中川二期、庆阳等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全省通航机场达到8个,年客运量突破900万人次。引洮一期、靖远双永供水、引洮入潭等工程建成通水,引洮二期、黄河甘肃段防洪工程开工建设。
六是人民生活得到重大改善。着力抓好“十大民生工程”,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77%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3000元和6900元,年均增长11.4%和13.2%,高于经济增速。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96.7万人,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实现全覆盖,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比2010年提高86.3%、186.4%,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以上,城市居民大病保险全面实施。社会救助和福利体系更加完善,覆盖面不断扩大。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81.87万套(户),改造农村危房95万户。“两基”攻坚目标圆满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部免除学费。兰州等重点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七是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国资国企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等取得新进展,取消、调整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042项,削减幅度达到90%以上,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农业和农村改革、民生事业领域改革稳步推进。与33个国家建立52对国际友好城市,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金昌海关正式开关,兰州、敦煌航空口岸对外开放,开通16条国际和地区航线,“天马号”、“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
回顾五年的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积极开拓进取,不断探索和创新发展思路,始终坚持不断深化省情认识,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坚持抢抓机遇谋发展,发展的路径更加明确;坚持统筹兼顾和重点突破,区域特色化格局正在形成;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任务,富民强省的发展目标更加坚定;坚持改革开放促发展,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成为全省人民加快发展的广泛共识和行动指南。
2016年1月17日20:41:00
主持人马森:记者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2016年1月17日2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