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成全省“十三五”“一号”工程
稿件来源:鑫报 发布时间:2016-01-19 15:15:51
科技鑫报1月19日讯《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简称《纲要》)中指出,以脱贫攻坚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十三五”期间的“一号”工程,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到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
《纲要》指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采取超常规举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的要求,推动扶贫攻坚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融合联动,深化拓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对接中央政策,加快完善和实施“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制定脱贫攻坚规划,着力实施好饮水安全、动力电覆盖、交通、产业培训、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重点任务,紧扣重点难点增强脱贫成效,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整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资金进一步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
强化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实行省负总责、市(州)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大财政扶贫投入,逐步提高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规模,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涉及民生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省级预算投资进一步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重点用于特困片和贫困村、贫困户。鼓励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推广扶贫小额贷款保险。融合“双联”行动,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大学生村官优先向贫困村配备,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对口帮扶常态化机制。推行扶贫对象实名制动态管理,建立和运用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精准监测、精准统计,实现扶贫对象进、出、退精准管理。完善扶贫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综合评估考核。
实施精准扶贫与生态建设、服务业发展相结合新举措
把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相结合,依据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人口、产业、城镇等布局,建立完善生态脆弱地区贫困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域流动迁移的综合性配套政策。实施精准扶贫与生态建设、服务业发展相结合的新举措,发展文化旅游、生态农业、林下经济、健康养老等富民产业。支持贫困户采取资产参股或以扶贫资金折股量化方式,投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推进光伏扶贫试点。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激励政策和机制,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开发工作格局。对接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深化拓展东西扶贫协作,推进友好城市合作开发。
2017年,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方面,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道路硬化工程、建制村通畅工程和县乡道联网工程,加强贫困村村组道路和产业基地田间道路建设。加大城镇乡村同网、水源互备、工程联通、升级联网等工程实施力度,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体系和常态化管理机制。加快农网升级改造,实现贫困村呼呼通照明电和动力电全覆盖。加快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推进信息网络建设。
2017年,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实现乡有等级站、村有汽车停靠点、村村通客车,宽带信息网络基本覆盖;2020年,全省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完善,贫困群众喝上方便、稳定、安全的饮用水,基本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农村住房抗震减灾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优化整合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向贫困村延伸,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应保尽保。加快贫困县养老福利机构、乡镇敬老院和社区(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
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到70%,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和高职(专科)学生接受免费职业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贫困地区标准化村卫生室、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吴少华
到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
《纲要》指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采取超常规举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五个一批”的要求,推动扶贫攻坚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融合联动,深化拓展“1236”扶贫攻坚行动,对接中央政策,加快完善和实施“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制定脱贫攻坚规划,着力实施好饮水安全、动力电覆盖、交通、产业培训、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等重点任务,紧扣重点难点增强脱贫成效,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村整体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资金进一步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
强化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实行省负总责、市(州)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大财政扶贫投入,逐步提高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规模,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涉及民生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省级预算投资进一步向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重点用于特困片和贫困村、贫困户。鼓励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实施“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推广扶贫小额贷款保险。融合“双联”行动,充分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大学生村官优先向贫困村配备,建立专业技术人员对口帮扶常态化机制。推行扶贫对象实名制动态管理,建立和运用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精准监测、精准统计,实现扶贫对象进、出、退精准管理。完善扶贫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综合评估考核。
实施精准扶贫与生态建设、服务业发展相结合新举措
把扶贫开发与区域发展相结合,依据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人口、产业、城镇等布局,建立完善生态脆弱地区贫困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域流动迁移的综合性配套政策。实施精准扶贫与生态建设、服务业发展相结合的新举措,发展文化旅游、生态农业、林下经济、健康养老等富民产业。支持贫困户采取资产参股或以扶贫资金折股量化方式,投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推进光伏扶贫试点。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激励政策和机制,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开发工作格局。对接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深化拓展东西扶贫协作,推进友好城市合作开发。
2017年,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方面,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实施“美丽乡村”示范村道路硬化工程、建制村通畅工程和县乡道联网工程,加强贫困村村组道路和产业基地田间道路建设。加大城镇乡村同网、水源互备、工程联通、升级联网等工程实施力度,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体系和常态化管理机制。加快农网升级改造,实现贫困村呼呼通照明电和动力电全覆盖。加快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推进信息网络建设。
2017年,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实现乡有等级站、村有汽车停靠点、村村通客车,宽带信息网络基本覆盖;2020年,全省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网络逐步完善,贫困群众喝上方便、稳定、安全的饮用水,基本完成农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农村住房抗震减灾能力显著增强。进一步优化整合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向贫困村延伸,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应保尽保。加快贫困县养老福利机构、乡镇敬老院和社区(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
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到70%,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和高职(专科)学生接受免费职业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贫困地区标准化村卫生室、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 吴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