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十九大精神 保护祁连山生态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18-07-12 09:55:46

  (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张安琦)
 
  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我生活了30年的故乡。境内长达400公里,一般海拔2000-3500米,许多山峰高达5000米以上,祁连山主峰达5547米,山势陡峻巍峨。在海拔4700米以上的山地,终年积雪,有冰川分布,是河西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之一。记忆中,儿时的故乡绿荫环绕,水草肥美,母亲河隆畅河水流湍流不息。随着经济的发展,矿山开采的日渐频繁,大大小小违规建设的水电站以及其他人为的原因,对祁连山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即便在雨季,河水流量减少、草场干旱、沙化问题仍然得不到缓解。眼看着曾经美丽的故乡就这样逐渐褪去她美丽的外衣,反思叹息过后只能愧于自己无能为力。
 
  经过长期过度开发和破坏后,被喻为“中国西部天然生态屏障”的祁连山,变得遍体鳞伤。2017年7月,中办、国办对外公布《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通报》,直指祁连山存在违法违规开矿、水电设施违建、偷排偷放、整改不力等行为。通报在点评相关官员时措辞严厉,比如“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彻底”,“在立法层面为破坏生态行为放水”,“不作为、乱作为,监管层层失守”,“不担当、不碰硬,整改落实不力”等,多名甘肃官员因祁连山生态问题,上了被问责的名单。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突出。一是违法违规开发矿产资源问题严重。长期大规模的探矿、采矿活动,造成保护区局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塌陷。二是部分水电设施违法建设、违规运行。当地在祁连山区域黑河等流域高强度开发水电项目,存在违规审批、未批先建、手续不全等问题。由于在设计、建设、运行中对生态流量考虑不足,导致下游河段出现减水甚至断流现象,水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三是周边企业偷排偷放问题突出。部分企业环保投入严重不足,污染治理设施缺乏,偷排偷放现象屡禁不止。水电站将废机油、污泥等污染物倾倒河道,造成河道水环境污染。四是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不力,生态修复和整治工作进展缓慢,同时,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和超载放牧,也对祁连山的生态造成了破坏。
 
  位于甘青两省交界处的祁连山,孕育、维系了河西走廊的黑河、疏勒河、石羊河,是三大水系56条内陆河的主要水源涵养地和集水区,也是丝绸之路的关键区段。祁连山高寒地区植被的生长可以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贮存到土壤中,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进而减小其对气候变暖的影响。由于矿产开发及过度放牧,导致植被严重退化。这些植被严重退化甚至消失后,就会导致地表温度及土壤温度升高,进而会使多年冻土退化,活动层及多年冻土中含有的有机碳也会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甲烷释放到大气中,增加大气的碳含量,进一步导致气温升高、全球变暖。矿产开发对祁连山生态的破坏,除了造成冻土的退化外,多年冻土的退化,还会引发地表沉陷、热融滑塌、融冻泥流等一系列现象,对区域生态系统、水资源以及民用和工程建筑设施等都会造成破坏。开矿产生的灰尘还会降低雪和冰的反射率,反射率下降后,太阳辐射能量被雪层和冰川吸收,加速消融。另外,矿产资源的开发还会破坏生物多样性,打破原有的生物链条,无序的人类开发活动,使一些动物远离该区域,没有了天敌之后,食物链底层的生物将对草场构成严重威胁,这也就是前些年,肃南当地干部群众,一入春就开始“灭鼠行动”的主要原因。
 
  中办和国办的通报称,虽然有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但根子上还是甘肃省及有关市县思想认识有偏差,不作为、不担当、不碰硬,对党中央决策部署没有真正抓好落实。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在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坚决贯彻落实。报告明确地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具体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时,报告前所未有地提出了“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论断,报告在论及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时,甚至提出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理念。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意味着我们党不仅要在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维护也由此成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之一。报告提出了详尽的生态文明建设举措,如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
 
  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