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推进甘肃生态文明建设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18-07-12 14:17:02

(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后勤服务中心 魏翻江)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我省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带,大部分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山地和沙地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土地沙化、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同时我省是长江、黄河和主要内陆河流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确定的重点生态保护区,承担着我国主要江河源头水源保护、涵养、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多样的气候、地貌决定了我省生态建设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多样性和示范性,直接关系到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同时我省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西北乃至全国的发展大局。这就要求我省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要按照国家战略和自身实际,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上发大力、使大劲。
 
  提高思想认识,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再认识生态文明是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进一步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进一步认识到资源环境压力是实现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宏伟目标中的一大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扣国家的大战略,立足自身生态的脆弱性,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把握总体要求,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经济发展中要顾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要对自然造成伤害,削弱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要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的行为方式应符合自然规律。二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资源节约放在首位;在环境保护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三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在经济发展中,要尽可能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和废弃物产生,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四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五要改变传统工业文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占用自然空间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式。
 
  认真落实重点任务,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根据我省生态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格局,抓住国家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机遇,积极构建“三屏四区”生态功能区,形成以河西内陆河流域、黄河上游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主体,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要支撑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保障区域和国家的生态安全。“三屏”即:以祁连山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区为主体的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以甘南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的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和以“两江一水”流域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四区”即:石羊河下游(民勤)防沙治沙生态保护区、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区、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护生态功能区、肃北北部荒漠自然保护区。
 
  二是建立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和补偿实验区。建立流域水资源补偿和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扩大全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及草原生态补偿制度,提高对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补偿系数,支持全省进行生态建设和改善民生。
 
  三是保育六大生态系统。一要保护和培育森林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森林在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作用,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推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大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力度,加快林木良种建设,完善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二要保护和治理草原生态系统。严格落实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三项制度,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继续加强“三化”草原治理和草原鼠虫害防治,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促进农牧民增收。继续实施草原围栏及游牧民定居工程,促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三要治理和修复荒漠生态系统。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荒漠化区域生态安全体系,通过保护性耕作、水土保护、配套水源工程建设等措施,减少起沙扬尘。在解决农牧民长远生计的基础上,对生态区位重要、人工难以治理的沙化土地实施封禁保护。加强封禁设施建设,禁止滥樵、滥采、滥牧,促进荒漠植被自然修复,遏制沙化扩展;四要保护和恢复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加强湿地与河湖保护体系建设,促进重要生态区域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修复。切实加强自然湿地的抢救性保护,建立健全湿地监测网络,强化湿地保育与管理能力建设,合理配置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五要保育和治理农田生态系统。提高耕地质量和农田生态功能,稳定并提高粮食产量。通过推广免(少)耕、深耕及地膜覆盖多茬种植技术,实施保护性耕作,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以河西绿洲农业区、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区为重点,坚持循序渐进,按照试点、示范、推广的步骤,建设保护性耕作工程区。六要建设和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加强城市人居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升城市生态安全系数。恢复水陆交界处的生物多样性景观,构建多功能兼顾的复合城市绿色空间,重点开展兰州新区、兰州—白银经济圈等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要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等。三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要体现生态价值。四要建立市场化机制,用市场化办法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五要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当然应当加强对社会民众的宣传教育,社会民众没有真正意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也没有对改变现状产生自觉意识时,单凭相关的法律制度来简单推进这样的战略目标,力量十分微薄。
 
  五是发挥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的带头示范作用。兰州市南北两山有荒山80万亩,过去普遍是草木不生的荒山秃岭。解放初,兰州人民就背冰、担水上山植树。1983年,省委提出了“全省绿化看兰州,兰州绿化看南北两山”的号召,把南北两山确定为全省的重点绿化工程,动员兰州人民实行单位承包,全员参与义务植树,经过30多年人工造林的艰苦努力,已绿化58万亩,许多山头绿树成荫,郁郁葱葱,初步形成了森林环境,部分重点山头变成了公园、游园。南北两山绿化,不仅对改变兰州城市环境面貌产生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发展城乡经济,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兰州在国内外的声誉,起到良好的效果。要继续努力,坚持不懈,扎扎实实把已绿化的成果巩固好、发展好,把未绿化的坚持完成,使兰州市的两片肺叶充满勃勃生机,给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还需付出实实在在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