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深化脱贫攻坚,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把脱贫攻坚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以“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为重点,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去解决问题,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要聚焦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加快构建开放新格局,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特色农业,统筹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加快发展生态产业,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公共服务项目优先安排,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问题,关心关爱受灾群众和城乡困难群众,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入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要运用红色资源,认真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这个总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勇于解剖自己,敢于揭短亮丑,立查立改、即知即改。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之以恒加强和改进作风,做好为基层减负的工作,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1. 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2. 这些年来,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3. 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4. 要咬定目标不放松。脱贫攻坚的标准,就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5. 在脱贫标准上,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要把握脱贫攻坚正确方向,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散,聚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加大对非贫困县、贫困村内贫困人口的支持,严格执行贫困县退出标准和程序,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6. 要整治问题不手软。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影响脱贫攻坚有效推进。对群众反映的“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要高度重视并坚决克服,提高脱贫质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7.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决不能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

8.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

9. 要强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大扶贫格局,贯彻精准脱贫方略,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要及时予以帮扶。

10. 贫困县摘帽后,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11. 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强化作风建设,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12. 要及时纠正脱贫攻坚中反映的干部作风问题,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完善和落实抓党建促脱贫制度机制,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对一线扶贫干部关爱和保障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激发每个经济“细胞”的活力——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

稿件来源:甘肃日报 发布时间:2020-08-13 17:26:00

  上亿户各类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运行的“细胞”。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很多市场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针对疫情影响,我国出台一系列涉及财税、金融、外贸等方面的“真金白银”政策措施,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企业也加强自身“内功”修炼,经济“细胞”的活力正不断汇聚。
 
  新华社记者 李凤双 管建涛 王建
 
  组合政策,助企纾困
 
  回忆起疫情严重之时的经营状况,在商海摸爬滚打多年的鲍文波,至今仍心有余悸。
 
  他带领的黑龙江省润特科技有限公司,连续多年快速发展,但今年2月陷入困境,订单大幅下滑,不得不停工停产。
 
  “最困难之际,我们获得一笔3000万元的低息贷款,帮助企业走出困境。”鲍文波说,3月份又获得地方政府担保的1000万元贷款,企业全面加快复工复产。
 
  从二季度开始,黑龙江省润特科技有限公司扭转了下滑态势,上半年营收和利润都达到了去年同期水平。
 
  减税降费政策延长到年底,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明年3月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围绕保市场主体,从中央到地方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市场主体送来了“及时雨”。
 
  “增值税由3%降至1%,政策太及时了,每个月为我们节省1.3万元。”陈先生在广州荔湾区从事通信设备、电子产品批发零售已有17年,受疫情影响,店铺营业额大幅下滑,新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缓解了经营成本上的压力。
 
  浙江省实施“减税减费减租减息减支共克时艰”行动,今年上半年,共减轻企业成本负担2652亿元。近期,浙江省有关部门针对企业的减税降费获得感等组织了一次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0%以上受访市场主体认可政策出台,其中减税政策受益最大。
 
  全国市场主体收到各种减税降费的政策“红包”,纾解了企业困难。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5045亿元。其中,今年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8941亿元。
 
  优化环境,激发活力
 
  水美而鱼肥,土沃则稻香。优化营商环境是保市场主体的重要一环。
 
  登记许可“网上办”、双向快递“零见面”、现场申请“预约办”……疫情发生以来,为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广东省市场监管部门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为新增市场主体的蓬勃发展创造优质环境。
 
  截至6月底,广东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305.86万户,约占全国1/10,同比增长10%。今年上半年,广东省新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02.39万户。
 
  当前,我国正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各地努力营造“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氛围。
 
  “没想到在疫情特殊时期,我们也能跨省办理营业执照。”今年5月11日,上海美邑新材料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刘冰,成功在浙江省平湖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专窗,领到了注册地址在上海市青浦区的营业执照。
 
  刘冰在平湖市做生意,为拓展业务需要去上海办新的营业执照。受疫情影响,这事一拖再拖,给产品销售带来很大影响。平湖市市场监管局了解情况后,主动联系上海方面,促成了这单跨省办理的营业执照。
 
  延长申报缴税期限,拓展网上办事范围,政务服务提速……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地区出台系列举措不断优化企业服务。
 
  面对疫情等带来的严峻挑战,各地聚焦市场主体需求,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修炼内功,主动出击
 
  江苏省徐州徐轮橡胶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农业机械、工程机械轮胎的企业。疫情期间,这家企业加大技术投入,提升了产品质量和价格竞争能力,实现逆势增长。
 
  “上半年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3.8%。”徐轮橡胶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忠生说,在相关政策支持下,企业在加强技术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通过投入新材料和智能设备,提升了产品生产效率,日产值从900万元提升到1100万元。
 
  练好内功,用好政策,面对困难挑战,各地企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本领。
 
  在黑龙江省宝清县万里润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赖氨酸项目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玉米经过等多道工序,最后变成赖氨酸硫酸盐等产品,“身价”倍增。但就在前段时间,因疫情影响,设备生产厂家不能到现场调试,给这家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赖氨酸项目投产带来很大困难。“我们的技术人员和厂家电话沟通后,自己调试,经过15天的摸爬滚打,项目顺利投产。”宝清县万里润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志富说,5月3日,公司首批赖氨酸硫酸盐面世,目前已稳定生产。
 
  疫情给一些企业关上了“一扇门”,又打开了“几扇窗”。疫情发生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迅速研发智能移动测温车,投入防疫一线,并研发出无人消杀车,满足高频次的消毒需求。
 
  抓住用好开拓线上经营窗口期,一批企业加速转型升级。
 
  疫情期间,湖南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积极谋划产品新出路,大力发展电商业务,启动“网红”直播带货,线上销售额大幅增加。这家企业还开发一系列新产品,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
 
  “不加速创新,企业永远不能胜出。”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武说。 (参与记者:王君宝 孟含琪 俞菀 覃星星 王井怀 阳建 郑生竹 据新华社北京8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