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体会

稿件来源:甘肃人大网 发布时间:2020-01-03 16:21:39

  监察司法工作委员会 张志刚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行程1000多公里,先后来到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兰州考察调研,总书记指出,摆在甘肃面前的两大底线任务,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我认为应该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对甘肃的重要论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团结一心,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总书记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并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上升为“根本大计”,是对生态与文明关系认识的再次升华和定位。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因此,必须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更新了关于自然资源的传统认识,打破了发展与保护对立的思维束缚,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总书记用朴素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逻辑关系,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持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功能。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突出的问题的原因,即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强调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对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凡事需要追责的,必须一追到底,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决心。总书记强调,“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同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效实践,也是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
 
  二、深刻把握习近平关于建设新甘肃生态的深刻内涵
 
  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绵延的黄土高原,广袤的草原,茫茫的戈壁,洁白的冰川,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面,整个地理形势宛如一柄玉如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仔细端详甘肃省地图,由衷赞叹陇原大地“地域辽阔,山川秀美,自然风光丰富多彩”。总书记深知,甘肃地处西北,既有地理面貌多姿多彩的一面,更有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一面。他曾就甘肃生态环境保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要“卸下GDP的紧箍咒,套上生态环保的紧箍咒”。
 
  如何保护好甘肃这方水土,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2019年8月19日在甘肃考察中,总书记不避路远、不辞辛劳,一次次驱车跋山涉水,越山丘、进草原、穿沙地,看山、看林、看水。看山,他亲自“出题”亲自“验收”。20日下午,总书记深入位于祁连山北麓的大马营草原,考察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一场,实地了解马场改革发展和祁连山生态修复保护情况。
 
  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一度十分突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坚决整改。此次考察亲自前来“验收”,现场听取了甘肃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的汇报。114宗矿业权全部退出,部分水电站实现关停,核心区居民全部撤出……得知中央提出的整改任务已基本完成,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总书记给予肯定:“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甘肃生态保护工作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希望继续向前推进。”同时,他提醒当地干部:“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不能踩着西瓜皮往下溜,而是要继续爬坡过坎,实现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三、以实际行动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做贡献
 
  今天的甘肃,搭乘着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建设“一
 
  带一路”的浩荡东风,承载着决战脱贫攻坚、推进生态文明、
 
  弘扬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抓住机遇、抓好甘肃底线任务之一的生态文明建设呢?
 
  首先,全面彻底解决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提升全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水平的基本前提。我们要深化认识、增强自觉,真正把生态环保作为我省的底线任务、政治任务来抓,确保各项整改任务全面落地见效。要深挖根源、举一反三,从祁连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中汲取深刻教训,剖析思想原因,发扬斗争精神,激发内生动力抓整改。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永远造福各族群众。
 
  其次,要细化措施、弥补短板,坚持统筹兼顾与因地制宜、健全政策与完善制度、分类整治与精准施策相结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拿出过硬办法抓整改。要严明责任、改进作风,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不断提高各级干部能力本领,切实增强各级各方面工作合力,推动整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三,要发挥好甘肃在全国“两屏三带”的生态安全格局的战略作用。比如,甘南高原每年向黄河补水65.9亿立方米,占黄河源区年径流量的35.8%;祁连山每年形成的75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支撑着我省河西地区及黑河下游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要把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作为一项长期的重大任务来抓,以河西祁连山内陆河、南部秦巴山地区长江上游、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陇东陇中地区黄土高原四大生态安全屏障和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建设为统揽,持续推进祁连山、白龙江白水江和西汉水、石羊河、黄河干流甘肃段等重点区域流域的生态保护治理工程,弘扬‘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努力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