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年“红旗到底打得多久”,到今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疑问正在变为赞叹,时间已经给出答案。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精神的种子里,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基因,更标定我们“走向何方”的路标。
举目四望,“满地兵燹,疮痍弥目,民生凋敝,亦云极矣”,莽莽神州,谁救中国?环视四周,“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究竟是怎样与众不同的特质,使得这个新生政党“能够在现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是何等穿越时空的品格,推动这个百年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胜负之征,精神先见。当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开创建党伟业时,答案就已蕴藏在卓尔不凡的伟大精神之中。
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只有回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才能洞察百年风华正茂的奥秘;只有找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之根,才能理解立志千秋伟业的雄心。
多少年来,一个问题让很多人疑惑:20世纪的中国,所有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制度、思想主义都被拿来试验过,几乎没有一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为什么唯有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取得了成功?
并非每个共产党员,都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大历史观之,真理是以真理的精神追求而来,理想是以科学的态度选择而生。
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之下,找到了共同语言,拥有了精神支柱。
真理之光与理想之光交相辉映,展现着一个政党的恢宏气象,照亮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天空。
(四)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
1925年12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为《政治周报》创刊号撰写的发刊理由中指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这是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也是一以贯之的情怀担当。
唯物史观认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才能理解一个事物的产生与发展。中国近代以后,围绕“救亡”二字,多少次旗竖旗倒,多少次人聚人散,多少英雄饮恨苍天,多少豪杰壮志难酬……
苦难屈辱的历史,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救亡图存的热血,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
一部百年党史,既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史诗,也是一首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赞歌。因永葆赤子之心,这个时代先锋有了薪火相传的制胜法宝;因砥砺复兴之志,这个民族脊梁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拨开历史烟云,一段段浴血奋战的不屈岁月,依然震撼人心;回望百年历程,一幕幕风云激荡的历史场景,依然让人热泪盈眶:
他叫郭亮,牺牲时年仅27岁。1928年3月,郭亮被捕后,在敌人的“法庭”上,面对反动派的死亡威胁,他坚贞不屈地说:“你们就可以杀了,不必多问!”
他叫陈树湘,牺牲时年仅29岁。1934年12月,他在湘江战役中身负重伤,不幸被俘。在担架上,不愿做战俘的他,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抠出肠子用力绞断。
他叫赵尚志,牺牲时年仅34岁。1942年2月,在率部进行抗日作战中,他身负重伤被俘,誓死不降,“死也要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上”。
谁说历史无言?英雄的事迹就是历史最好的叙述。谁说时间有界?精神的力量总是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
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在党的历史上经历了数次变化,但“永不叛党”是不变的内容。
从风雨如晦的年代,到苦难辉煌的岁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最为关键的是广大党员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刘志海冻死在雪山上,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从雪堆里高举起一只手,紧握着党证和最后的党费——一块银元,期待后面上来的同志替自己向组织缴纳。
解放战争时期,西柏坡发出的电报“嘀嗒嘀嗒”声,指挥着千军万马决胜千里。周恩来同志曾说:“我们这个作战室,一不发枪,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就是每天往前线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叛徒出卖,党在重庆的地下组织遭受严重破坏。尽管生死未卜,被捕同志仍以对党的赤诚忠心,在狱中秘密总结讨论经验教训,用生命和鲜血写下了“狱中八条”。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正是有了这种忠诚,千千万万党员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使全党淬炼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最严峻的时候,那首唱给党的《太阳之歌》,又回荡在江汉平原:“你离我最近,你和我最亲,荆棘中领着我走,风浪中挽着我行;我爱你最深,我信你最真,雾茫茫把你呼唤,路漫漫跟你追寻……”
有一种忠诚,不分高潮低潮、顺境逆境;有一种关系,从来血脉相通、生死相依。
(七)万里长江、九曲黄河,有源故其流不竭;千里奔涌、万壑归流,有积故其力无穷。
疾风烈火,碧血丹心;闪电惊雷,精神不灭。唯有把伟大建党精神放入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大江大河中,才能发现,这一精神拥有怎样的分量、蕴含怎样的价值、孕育怎样的未来。
犹记得,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国家主权的一步步沦丧,中国人在精神上也陷入被动。“无声的中国”“沉默的国民的魂灵”“十全停滞的生活”,鲁迅先生用这样的词语,形容当时中国人的消沉、苦闷和彷徨。
我们有自信告慰历史、告慰先辈:今天中华大地上不仅有高楼大厦遍地林立,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已经巍然耸立!
正是这无数双拼搏的手、创造的手,以一个世纪的伟大接力,汇聚成惊天动地、改天换地的无穷力量;正是这无数双奉献的手、无私的手,让伟大精神的高光闪耀,放射出澄澈玉宇、照亮千秋的璀璨光芒。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对一个创造了伟大人间奇迹的百年大党来说,在长期执政中,如何防止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如何永葆慎终如始、朝乾夕惕的状态?如何保持攻坚克难、奋斗到底的姿态?
建党28年之际,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当时的北平,毛泽东同志说:“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
建党100年之时,踏上“新的赶考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这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赶考之路上,精神的火炬,代代相传;精神的火焰,永远向上——
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